

2023.08.30
曾宅與黃宅的體會 ──主體性設計的兩個實例
本文是師大家政系,79年暑期研究所同學的觀後感。研究所同學多為中學老師,來自全省各地,大部分是家庭主婦。我們先在教室看幻燈片與說明,再到現場體會。他們的觀察遠較專業者活潑深廣,甚至引發我不少新的思想,故我一直珍藏著。現在我將他們條列式報告的意見,逐條分開重加整理,加上附識與分類的小標題,做為兩宅初步的介紹。讀者只需將兩宅的平面圖與圖片讀懂,就不難瞭解同學文句所指是曾宅、黃宅或兩者。二宅較全面的內涵,至今未能整理出來。若平日感動的心得,設計時自然流露;或許,我在誠品講的十二場中國建築系列演講,應是依憑與歸依吧!
百年來的嘗試:形式是窄巷,甚至死巷,有信念的行為流露出來的形式,才是走得通的大路。
/黃宅內整體的感覺很強烈,若硬要想出剔掉那些,加入那些似 乎相當困難,因為那些東西強烈屬於那種環境,不知可否代替 ,因為你撥不開任何東西,因為他們已接連成一個主體,一個代表中國建築味道的主體。
/空間組織是完整性(的問題)
(1)四合院的內涵引進於現代公寓中,使中國傳統文化的靜與美重入家庭中。
(2)四合院的空間組合與內涵,在黃宅可深深的感受到。
(3)大方的佈置手法,加寬了視野,顯得房屋較為深遠。(附識: 深遠在於「層次」,視覺的層次、彈性的層次、本質的層 次等;後者即硬朗,與大的行為有關。)
/理念:重視建築與自然有秩序的「均衡交錯」關係;不重視建築本身的龐大複雜。
附識:與自然的連通,常被人為「創新的強調」、「刺激的感動」淹沒。
/日光、雲、雨和風,自一線天廁所,引入一方世界中,也滲入外在情境裡,卻除孤立感。
/對自然環境的反應;自然氣息的引進,每室不同。如「一線天廁所」。
(1)光
/把握機會將自然氣息引入,享受自然,例如父母房的大圓洞窗、一線天廁所、書房書桌後的小窗(引入光線、 夕陽餘暉斜射在書桌一角,很美)。
/對自然環境的反應:
①客廳的壁櫃雕刻圖案,戶外光引入,美麗圖案呈現在粉牆上。
②萱草堂透光影子印在廚房的壁櫃上。
③清風徐徐吹來,立足雲牆葫蘆洞,朝向八角窗牆,好個 舒適、詳和的角落。
④「一線天廁所」如大自然的景界,脫離社會的邪惡。
(2)風
/與大自然聲氣相通:如風的利用,使建築溶入自然的氣勢。
/在餐廳走道間的平台上小坐,好像“室內還可乘涼”的感覺,可見「自然氣息的引進」可行。
/曾宅走廊光線充足、空氣流通,自成一景,頗有將室外引介至室內的感覺。
/室外若有涼風,可任由主人是否願意請其進來到處觀光 ,風可從任一房間進入然後,游過黃宅的各角落,流連忘返。
(3)綠化與生氣
/陽台、窗台與窗外的綠色植物,更添增了生氣,室內室外化。
/黃宅採用觀音石、黃水晶、南非板岩、原木等天然材料所 展現的質感美,再加上流動的自然氣息、氣勢,使人充分感受到與大自然的融合和舒暢。
/整體設計,除白牆外,均以原木質設計,回歸自然,塵世 的俗與無奈,均在自然中抖落,這才叫提升住的品質。
附識:用料的質樸自然,能帶來沉穩、安靜的空間效果。 沉潛、內斂不只是用自然材料,還在用的態度,尊重材料本性,放在適當位置。
(1)天然材質
/採用天然素材:石材、木材做地板、柱、檻窗之台面, 將自然氣息引進。
/均使用原木,感覺與大自然結合。
/客廳、飯廳,以觀音石和花崗石分別界定空間,見設計素養。
/地面以石材鋪陳,踩踏其上輕鬆、平和。
/台基採觀音石,冬暖夏涼有踏實感!
/地板石質清涼,且有濃厚鄉土氣息。
/牆面非清水即粉白,配合家具色澤,在空間裡沉穩內斂。
(2)質樸用法
/質樸的品味:工、料的妥貼,木、石、粉牆,尊重材料本性,即簡美不複雜。
/美感品味:質樸則沉靜可親。
/不同色澤,質感的材料,位置之善,組合之美,豐富了我的感覺。
/建材:精挑細選,且忠於建材本色。
/黃、曾兩府幻燈片均已欣賞,但實地參觀後之黃府,更令人 流連忘返,設計得相當具人性。沒主題、沒見解的建築比比皆是,而黃府之整體設計,值得讚嘆之處甚多。
/中國的基本格局:空間設計擺脫個人取向,而以家人生活為中心,有屬於家的溫馨。
附識:人性,主要在個性與群性之間的平衡,也就是感情如 何注入空間。現代的理性思考特性,以及資本主義過度強調個人私密性等,已造成空間人性的貧乏。現代 建築有其貢獻,但其盲點與痛點在此;後現代建築雖 反彈,卻並未正面解決問題。虛情假意的擁抱只更噁 心;不明就裡的擁抱,也不舒服。
/在黃宅,關上房間的一扇門,你擁有了自己的世界,打開一扇門,你在房內依然把整個家的感覺全然的帶進你所處的房間內,心扉的開啟透過一個動作,明白地訴說。
/每個房間具有隱密性且又各有聯繫,使用又極方便。
/“家”是家人聚集的中心,黃府氣氛是和樂安祥,沉靜可親的設計。
/二宅塑造出氣氛,使人感受到親切、溫暖、吉祥、活潑、 多層次及飽滿的中國文化氣息。
/沉靜、可親、耐味。
/建築的傳統意象:造形加入傳統質樸品味,是由內而外有生氣的意象,沉靜而可親,沒有拼湊的不快。
/黃家門內有一自家天地,是個美好的空間,簡單而豐富, 溫暖、有感情、充滿心靈的人文空間──詩情的境界。
/如此美好的家,一個中國現代人的家,仍期望著有個品味相溶的女主人,與活潑可愛的娃娃來享受那溫馨舒適的感覺,那就更完美了。
/運用木、磚、石之配合,也能圓住在中國的夢,我信心大增,建築觀扭轉。
/欣賞這房子的設計,不似有些設計,略看很耀眼,但越細看, 越發現其缺失,其就如同倒吃甘蔗,越細看,越能發現令人 驚喜之處,足見設計者之巧思。
附識:空間的基本要求,除了上述兩項:即「沒有自然與常態人性,談不上是空間」,尚有下列數項:
(一)掌握行為的內質。有內質即硬朗,即不致於過度外裝。此即空間的淨化。
(二)空間必須界定完整,真做到美。
(三)空間要有些意象與情趣。以引人興致。如:
(1)家的意象「正派」、「書香門第」
(2)大堂的意象「堂皇」(禮樂乃盛世之教化,大堂應有富貴喜悅,如廟堂之大氣)
(3)各空間、 各角落總要有些可品味的情 趣。至於「詩境」則不能苛求,遇之歡喜雀躍。
/在必要的元素上,稍加變化或做合理的裝飾,增加美感但 不複雜累贅,如雲牆的線條變化、葫蘆洞窗、隔扇窗門、 門上的聯框與對聯等。
/由內而外的、非皮相的,即有骨肉皮甚至血氣。
/裝飾寓於實用:沒有多餘粉飾
附識:一般以外加法,易過度裝飾,應利用必要構件加以美化。手法有下列數則:
(1)門窗
/對門的感覺蠻深刻的,很欣賞能將那些美的線條運用的 那麼好,每一個門,似乎都在訴說一個美的故事,值得細細去品味。
/門、壁櫥採用木材,配合傳統狹長造型,簡單合宜。門的開啟帶來和睦、溫暖氣息。
/在現代大廈建築中,通過設計者的思想,一窗一几,瞬間發人思古之幽情,潛沈的中國,雖遠亦近。
/二宅的門窗形狀,變化多端,極目望去,造形、構圖美不勝收。
/曾宅入口窗中瓶形借景為一大特色。
/門窗設計進門的格子欞,客餐廳間的隔扇,以及書房門的設計都別出心裁,既實用又具典雅的美感,給人「書香門第」的印象。
/黃宅利用流通的格局(雲牆、葫蘆窗、八角窗牆、瓶形 門、格形窗飾、活動隔件、古典圖案、天然材料等), 使中國建築的傳統意象、文化氣息深深打入人心。
牆壁
/客廳和盥洗間的曲線牆、葫蘆窗,用活了線條,愈富變 化、活潑多趣味。
/活潑、明朗化的線條、雲牆、門、八角窗牆、隔扇、房 間壁櫃均充滿線條情趣。
/線腳收放自如,極費心思。
樑柱
/幾根樑柱,修貼得簡單、平直,使視覺清新悅目。
(2)額、聯、框等適度裝飾手法
/屋內的裝飾如門額壁框,門上聯框的對聯,帶出視覺效 果與活氣,給人溫馨的吉祥感覺。
/壁櫃、門額、對聯,更能體會到黃府主人的書香門第氣息與根性和人味。
/門上聯框。
(3)色彩
/花梨、唐代朱黃、胡桃色彩
/屋內牆壁採用唐代“朱黃”,配上門檻隔扇等胡桃色, 別具一格,有「富貴之家」的品味。
(4)鐵活
附識:鐵窗圖案應做到有正面的活潑效果,切忌鐵窗意象,故稱鐵活
/鐵窗美化:設計像門扇,好像手一推,另有天地。
/使鐵窗改成鐵活,鐵門加上書卷氣。
/陽台鐵活的橫條設計,遮掩房外零亂的背景,改變“鐵 窗”的可怕印象。
/鐵活代替鐵窗,較有表情。
/隔扇、檻窗、木架上細緻的線條可能增加清潔的負擔,但不會太多,得失之間衡量一下應可接受。
附識:這是複雜裝修、裝飾在維護上須考慮的。
(5)天花
/除餐廳(做天花)外,其餘樓板均維持原狀,不致有壓迫感。
附識:全家經裝飾即餐廳天花。專業者視為理念不一致, 我則以為人性有需要,非「裝飾即罪惡」,且在空間需要時(想想餐廳原本在公寓裡的感覺),用得經濟有效即可。但天花也不要做得過火,有意象即可,刻意又失之做假。
/小角落利用得當,一張小凳,一個盆景,位置、擺設都是那麼的具有美感。
/和室裡圓窗與原木框的安排,有種輕柔如幻如夢的感受。
/臥室採用有三層的圓型窗,外層玻璃、中層紗窗、內層格子欞多創意、富情趣。符合人們的多變性。
附識:窗紗即裝在格子欞上,故僅二層
附識:這最難「談」,書房如何讀書?客廳如何親和?就行為言,設計如其人。有怎麼樣的生活行為,就有怎麼樣的空間設計。難的正是行為得體。
/房間的設計,充滿親和力,增加家人相互溝通的意願。
/黃宅美得質樸自然、簡單豐富、親切溫馨。
/增加層次(曾宅的走廊)以緩衝情緒,使空間開放但仍有私密性。
/不算太寬敞的空間,做最有效的利用,合乎經濟原則。
附識:各空間共同的特性、或之間的關係特性,有二:開敞與層次。
(一)開敞有幾種手法達到:(現實社會也常擁擠)
1.半戶外的感覺,以彈性隔件等處理。
2.行為是活的,空間不要設計定死;應考慮適應性、彈性。
3.儘量讓空間之間能穿透、重疊。也可以彈性隔件處理。
(二)層次有數種層次:
1.視覺一層一層的層次,可儘量利用走廊等本有空 間或暗示,這屬有形的。
2.無形的,如上述內質行為的層次、精神情趣層次 。
3.元素的綜合效果層次、單體的組群層次等,也值得注意。
4.人際人倫之間,我們講求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」; 反應在空間上即「位序」,亦深具層次感。西方 是個人與團體,反應空間上,即私人與公共空間。兩套要處理好,不可偏廢。
(1)開敞
/餐廳、客廳、陽台一氣呵成,以門扇、(柱子)隔間, 雖隔而不斷,增寬廣、流暢感。
/黃宅客廳與書房間,及餐廳與陽台的隔件,皆有活動性 ,可開可關,充分展現彈性。
/書房的彈性隔件與開放的門使書房敞開,引領家人進入 ,培養書香氣息。
/採用彈性隔件,視覺得以延伸,室內空間寬敞多了,加 上天然素材的運用,使室內猶如室外,給人悠閒舒適之感。
/寬廣使人回到家倍覺親切。
/彈性:隔扇、暗門的多變化,不但增加趣味,也增加了運用的彈性。
(2)層次
/由玄關、客廳、餐廳而書房,非常有層次,有合院的內涵。
/庭院深深,重重疊疊有層次(四合院部份內涵)
1.位序:廳堂門前一大石板引導倫理、尊卑。2.層次感:客 廳→餐廳→書房。3.節奏好。
/曾宅利用走廊使客廳、餐廳、書房,帶出層次,不一目了然,增加了節奏感和趣味性。
/曾宅在餐廳與客廳間的活動隔扇,可關、可敞或半開啟 ,使整個空間,變化多端,並可做多元化的應用,其原木的質感和操作美,表露無遺。
/不會進門後就一目了然,有漸進的節奏感。
/家的層次與隱密性、無限的空間,不正是孩子捉迷藏的好地方?
/室內到戶外過度以台面+格子欞+窗+花架、鐵活。
/窗上格子欞的使用,使與較近的建築和鄰人照面不感突兀,可增加私密性而不影響採光和通風。
/儲藏室的門,讓人有錯覺,似庭院深深。
/空間的無限感
1.餐廳屋頂有小天井意象(曾宅),有迴廊意象(黃宅) 可觀、可遊。
2.雲牆與屋頂的空間,延伸另一境界。
3.貯藏室的設計,令人產生「後面是什麼?」,意味深遠。
(1)玄關
/玄關:全家的,有表情的瞭望台。
/玄關的長方形窗很別緻又實用。
(2)客廳
/堂。
附識:
1.是家庭面對天地、祖宗、文化地方。
2.堂上「歷代某氏祖宗牌位」神主牌,是天地的空間,淵源流長的時間及文化的無限三者的交點。
3.是家庭禮教與家教地方。
4.是家人聚會、接待賓客、大禮用餐、展示藝術收藏處。
/客廳擺設櫃之木板雕花,使擺設物品因光線透射之有無而有不同的表情及生氣。
(3)餐廳(化弱點為優點)
/重新找出生活的重心(黃宅的餐廳)。
/身為家庭“煮婦”,最欣賞黃府餐廳、廚房、玄關的巧妙安排。透明玻璃門、活動窗、處處顯示設計者的巧思與用心。
附識:一般公寓餐廳居中,動線亂又光線暗,如何化弱點為優點?有水有火有吃的餐廳最親切,只用來吃飯太可惜。餐廳與廚房之間有矛盾需解決:為操作方便要近,但餐廳要情調,廚房又難免油煙多雜物,兩者需巧安排。
餐廳之天花
/餐廳屋頂有長廊意象,與廚房間的設計最棒。而天花板營造出心靈的意象。
/飯廳頂部、圖型、材質、色澤、採光,考慮慎密,也是我最欣賞的地方。
餐廳之雲牆
/餐廳:中式美感十足,雲牆帶動空間具有趣味性。
/餐廳與浴廁之牆:雲牆、瓶門、葫蘆洞,加上早、午、晚光線不同,感覺千變萬化。
餐廚間窗台
/餐廳、廚房之間的牆,設計頗具創意。萱草堂引人思慕之情,何來「君子遠庖廚」之意?
/餐廳、廚房間窗台,不僅形式高雅且有實用性。
其他
/餐廳的流通和凝聚力,彷彿就像個天井。
/萱草堂能呈現家人的活動畫面,掌握家人氣氛。
/餐廳氣氛好,使人心曠神怡。
/佈置雅緻,會使家人願意「回家吃晚飯」。
(4)廚房
/廚房呈開放型,連綴一屋親情,調和鼎食的主婦不再孤獨。
/廚房空間開放,讓主婦工作時不必與家人隔離,客人來時也可一邊工作,一邊招呼,不須進進出出,忙裡忙外。家人可以了解主婦的辛勞,也願意走入廚房參與。
/廚房:工作區的方便性,使每個人參與家務工作動機增強,增加家的向心力。
(5)臥室
/臥室:尊重個人私密性。
/主臥、孩臥間有門相通──偶有母子悄悄話的進行,不必因經過餐廳而被公開。
/父母房的特殊地氈設計,不但使父母溫暖安全,也發揮了孝道精神,讓這個家洋溢著溫馨感動。
(6)書房
/書房的中國風,給讀書人面對文化蘊育的沖激,更深仰慕之情。
/家人的天堂。雅緻的書房,隔扇製造多種氣氛,書桌設計可增添書卷氣。
/書房光線充足,空氣流通。
(7)浴廁
/浴室洗臉檯面大,使用感覺舒服。兩浴缸不同,可多功能使用。
/“一線天”的浴室,呼應到戶外的綠色大地,想像得到每天那段舒適的時光。
/一線天的浴廁設計,引進自然氣息,感覺一定很特別。
/浴廁:「一線天」有原始的奔放。
(8)儲藏
/書房旁、廚房邊的儲藏室,豎立的角落太令我激賞了。平常我家最令我苦惱的就是沒有一個儲物的空間。在黃宅,竟有這麼充裕的空間!
/沒有貯藏室也能有貯藏間,在後陽台,書房的一角爭取一個貯物空間,貯物間的門給人想像的空間。另外石材台面下亦有許多貯物櫃。
/黃宅利用後陽台一角做儲藏室,是空間的充分利用,餐廳的觀音石椅,展現了空間的變化。
(9)陽台做成庭台、後院
/後陽台牆改低,將陽台佈置成後院,讓主婦工作時能有個較寬廣、舒適而親切的空間。可工作,可休憩;可以屬於主婦個人,亦可以與家人同享。
/廚房後陽台,牆打低,磚面上可寬,鐵窗底面放低配合前者,可坐可臥,增加閒聊場所。客房大圓月牆,加上後陽台拓寬,栽種盆栽,坐臥客房外望,引人遐思。
/萱草堂側陽台觀音石的矮牆,可坐可臥,有室內連通室外的感覺。角落的儲藏室兼具儲物功能,也予人留有餘地連想。
/後陽台牆的降低,可坐、可走、可觀、可談更形成了另一個聚會的空間而有後巷的感覺。
/廚房外陽台降低,可供休息、乘涼。
總之:
/黃宅內的家具均令人感到輕巧,沒有厚重的壓力。似乎一切都簡單;但身入其中又感到很豐富,你隨身一靠便找到你適合的場所,到處可憑欄,或輕鬆坐下憩一番,或聊天或遐思均可叫人心曠神怡。
(10)動線
/見同學穿梭在黃宅,由這個門進,又由那個門出,感覺 非常悠遊自在,其是一個具有高“流動感”的家。
附識:動線設計連繫各空間,猶如血脈,應具三重點:
1.動線要通暢、要活。普通話說要「兜著轉」。
2.動線節奏要優美。如迴環呼應。
3.應可居、可遊;可觀、可談。前二者即可駐足、可遊走,後二者即滿足前二者之行為。可觀在有景,可談在隨處有台面。
/動線水平垂直關係簡單,變化最豐富(對景)且要通暢。要做到可居、可遊、可走、可站、可觀、可談等。如迴廊。
/在動線方面,變化很豐富且通暢,機能也能重疊,沒有一點空間浪費,真做到,可居、可遊、可談。
/走廊的佈置,有別於一般,令人有迴旋蕩漾之感。
/黃宅室內走廊的設計,使人感受到迴旋的意象,沒有壓迫感,整個房子彼此流通,卻互不干擾。
/走廊雖短,感覺有點深遠,有迴廊意象。
/前後住過兩次墾丁活動中心,欣賞了它的古樸,去過黃府後,才知道迴廊意象,空間氣質之美。
/好喜歡其在多處地方都有可駐足交談之處,也都有視覺焦點所在。
可談
/家人溝通氣氛充滿屋中每個角落
1.書房觀音石板
2.餐廳、客廳之石板
3.迴廊上的長石椅
4.和室的窗台
5.陽台降至適合高度做成庭台。
/好像到處都可以坐下來聊天的地方。
/室內雖桌椅擺設不多但有多處可坐,石板具有美觀性且實用性。
(11)素牆、戶外感與綠化
/素面牆掛畫、對聯、盆栽擺設,可依主人喜好而變化,是比貼花花綠綠壁紙強多了。
/牆是素淨白色,更襯托凸顯出黑檀本色或咖啡色家具或 門窗等,給人質樸沈靜,可親的感受。附識:素牆具襯托性,花木擺設一上去,很突顯;因此,也提醒了人的精神──生活用心。
/餐廳加頂的小天井意象,雲牆、牆窗、通道形成的迴廊 意象,使室內猶如室外。
附識:至此,足見一般對中國建築的印象:「大紅大綠、 雕樑畫棟」可謂成見深矣!宮殿、廟宇之僵化者或落得如此吧。
生命活動的空間或環境,當然也應具有生命性質 。許多仿古建築,姑不論是否中國,那種布景拼貼做法,毫無尊重生命體「髓骨肉皮」的理路與章法,只能說血肉模糊;高舉傳統反而破壞傳統。
/感覺黃宅有一股濃厚中國現代非古代的味道。
/中國建築的特色處處展現,拱門、長廊(改良式)。若把客廳、餐廳權當一個庭園中心點,整個家感覺像三合院,庭園亦展現於室內。室內享受庭園的中國風,在黃宅是行得通的。
/以上設計皆為可行,它使人有豐富的生活體驗,更感受到整體的生活之美和文化的氣魄,而且就財力來說單件設計並不昂貴,如財力差的,可將後陽台改裝設計,所費不多樂趣無窮,或在房子起造時,就改變設計,使花費減少,可行性增加。
/設計者之承舊啟新觀,加以時間和精力的堆砌,成就黃宅。古中國居不再遙遠,我喜歡。
/功力是不能假的,誠心也不能,但要有足夠的真,路還長。
附識:
(一)現代化不等於西化,也未必與傳統衝突;缺乏傳 統文化現代化絕不可能成功。現代化有其具體的歷史指標;不能深入透澈,才會變成醒不過來的惡夢。
(二)在建築的現代化上,我以為:任何文化活動,無法不面對現實的社會脈絡。因此建築若能克服1.經濟(包括工期)2.技術(如機械施工)3.觀念(包括價值觀;美觀)三個現代條件的考驗,即已現代化。問題是,本有的建築體系不能丟掉,才有所謂「某某化」。
(1)業主
/可行的:傳薪而已。
/實際去參觀黃宅,與看幻燈片的感覺迥然不同,覺得較為真實、貼近,也蠻欣賞老師與男主人之間的交情,一位盡情表現自己的意念,並付諸行動。而另一位卻能去欣賞、體會,似乎在這混沌的社會裡,引進一股清流,畢竟欣賞與被欣賞都是蠻幸福的。
/使用者與設計者,相互研究溝通。真正好的東西,應是配合使用者的長期使用好,才算。不可認為設計好,而勉強接受。不合乎家的氣氛即談不上設計。
附識:一般常人,的確:「可與樂成,未可與慮始。」
(2)經濟條件
/坪數較大在隔間方面,更能發揮特色
/目前台灣平均所得雖然很高,但那是多少大戶和財閥拉起的平均數,一般授薪的軍公教人員和勞工朋友,買個殼已倍感吃力,那有餘錢再來做室內設計,因為貸款尚不知要還到何年何月,因此除非在建造時就已規劃好,否則事後再做變更設計增加支出,恐怕只是高收入、高所得的專利品。
/高品質、高價味:所有用品(木材、石磚、玻璃、鐵窗……) 看起來都不錯,但若沒有相當經濟能力恐亦無法達此水 準。(我家73年搬進現住之新屋,裝潢設計費約1.2 萬/坪,已覺不差,但與黃宅比,自然無此品味。)
/施工費用可能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。
/迴廊意象,恐怕要大坪數住宅才可行。
(3)工期
/施工時間過長,一般人不易接受,經濟效益是現實問題。
/經濟方面:造價與時間的花費相當可觀。
(4)工匠條件
/一般的水泥匠(土水師)、木匠是否能與建築設計師配合將線條做出來,例如:雲牆的線條。
(5)美的觀念
/簡單又豐富的美,恐非大多數在「價值高即是偉大」中長大的心眼,所能坦然接受的。
附識:有的問題有「是非」,有的當時有明確的「斟酌取捨」。這裡我只列出同學的意見,一條都未刪除,也暫不解釋。不論事實如何,願提反面意見這本身就值得尊重,就會引人思索、反省,需要仔細判斷。當然,事實才是答案。
A.氣候方面
(1)風沙與落塵
/讓自然風吹入室內產生對流,這是古時房屋之所以涼快的原 因,但以現在污濁的空氣,飛沙煙霧迷漫,尤恐風沙太多,家中清掃不易(難為女主人)。
/開放式的書架,使用起來很方便,且書的氣息也自然流露,但台灣目前的落塵量實在太大了,或許書架上加個玻璃窗或簾子,可節省整理者許多的時間。
(2)太陰冷
/此裝潢在夏天會覺得涼爽無比,但到冬天是否會覺得太過陰冷。
B.機能方面
(1)油煙
/黃宅廚房一面為活動玻璃窗,若有油煙可能不易清洗,斑剝的油漬,可能影響美觀。
(2)維護
/餐廳屋頂,大片毛玻璃內日光燈設計,有小天井景象,那種戶外花檯邊,進餐的感覺一定很棒,但一旦燈管要報廢,換起燈管來,可就得傷腦筋囉!
/餐廳地板花紋美觀,如有幼兒吃東西易掉地上,清除上似乎較麻煩。
附識:石板打上油臘,幾次飽滿後,即易維護了
/家中如有幼兒,玻璃門則較不適宜。
附識:有強化處理
(3)隱密感
/浴室邊上的大窗子,讓人缺乏隱密感(防君子不防小人,但當今的君子又有多少)。
/書房私密性不夠(緊鄰客廳、面臨巷弄、街道較嘈雜),似可與客房對調。
C.造形方面
(1)和諧
/雲牆的設計有簡潔流暢之美,後面盥洗室之牆設計也頗為精緻,單獨欣賞各有其特色,但若由客廳或餐廳望過去,兩片牆重疊後卻顯得有些衝突,反而破壞了原有單獨之美(或許雲牆提高感覺更好)。
/雲牆的設計,讓寬敞的房間鮮活了起來,帶動空間。使具趣味,但背景有點亂的感覺,站在客廳、餐廳隔間處,望向雲牆,覺得背後浴廁的牆、通氣玻璃,把雲牆線條破壞。建議:餐廳天花板裝潢“挑高”,雲牆上端上移。
(2)色彩
/主臥旁之浴廁,馬桶之色相、彩度與浴缸、洗面檯相差很大,很易成為焦點。對於習慣同色相的大多數人,頗覺突兀。
/書房主臥旁間竹簾真是別緻又實用的設計,簾子拉上房間突然變得寬敞,拉下則有私密感,但上端藍色鑲黃邊的裝飾(雕板),我認為是唯一「不美」(我的感覺)的一點。
/餐廳天花板,頗有宮庭之味,但因餐廳不是很大,覺得頭頂滿重(莊嚴);馬蹄型的裝潢 ∩(端正),所以會覺得與雲牆柔和、多變化似乎不搭調。
(3)家具與設備
/窗門,家具位置,均能考慮動線,使用上應很方便,但客廳中央的方桌似嫌高了點;祖宗牌位直接擺八仙桌上,的確有點太小的感覺,誠如老師的建議,再加一層小小茶几(曾宅),可能就完美多了。而完全古色古香的「中國人的家」是否容得下現代化的科技產品如電視、錄影機等?該擺那兒呢?
/客廳傳統的格調,使得現代休閒方式(如電視等),顯得格格不入。
(4)材料
/餐廳、客廳、前陽台之地面使用之石磚不一樣。空間上既有連成一氣之感,為何地面不相連?
D.綠化方面
/唯一我要建議,室內代表中國的植物較少,餐廳壁上的案頭,那國蘭最相宜,玄關的黃椰子若有菩提一樹可能更相稱。
E.住宅單元之外,還有許多課題
/遺世獨立與世隔絕:依然擺脫不了公寓式的缺點──缺少鄰里的感覺。
這兩個設計只做到住到住宅單元,在「宜蘭厝」的設計我做了農舍與道場的綜合案,做到了外觀與四周的庭園設計。從單元、獨棟建築再來會碰到的設計課題,如:樓層之公共空間、垂直交通空間、門廳、地面層與頂層之公共空間、入口意象、戶外空間系統、社區中心、社區(建築群)意象……乃至都市與自然環境等,研究中國建築二十多年,心中仍有許多意趣、構想,總會有機會做出來。
不過,近百年的新中國建築的努力,外形的取向已試了很多(簡化、轉化、甚至異化等),由內而外、由生活信念、行為而到外形的取向,實在太少,這還是一塊遼闊的空地。筆者希望以這兩個實例拋磚引玉,大家一起來耕耘。
至於什麼是主體?也該在此交代兩句。主即心頭的本心,體即萬物的天性,本心天然的默契著萬物的天性,此即人人本有的主體。落在設計上,主即以心靈的感動出發,體即盡量掌握萬物的天性。如一顆種子,天性確保生命過程,過程中有法則、秩序……由生命內在的這些要素「生成」出空間,即設計。主體性設計,看似只要合乎本心與天性兩個原則,實則所謂主與體也就是自然、生命……這無法割裂的大活體。
當然,設計能照顧到多少是一回事,有顧全之心做出來的就有一體之感,就有可接續的生生之感。有關生命的設計,應如同生命是自然統一的。
主體性設計如有什麼主張,那就是 ── 做設計不脫離主體,本心天性是人人本有的,專業應貼近日常生活,讓人人能談建築。主體的場域即生命的場域,面對它做設計是一個人的職責。創造是人的自由,卻未必正視這職責。人的生命立場不能放棄;住家不只是一個作品;所以,是人之後才可能是設計師、專家。面對主體設計當然不容易,一旦盡力做到,時間就變成歲月光陰,空間就變成禮樂人間,平實的材料與手法,卻讓人感心不已,能欣賞到已是一種福份(這是桃園聖蹟亭給我的感受,它是主體性設計的典範)。總之,我們的主張是「配天」 ── 一切不離本心天性,不離主體即配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