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3.08.19
禪宗的悟與不悟
要領所在,切忌口角圓滑,
稍一儱侗,天地懸殊。
伶俐心為之藥忌,犯著絲毫,
雖真藥現前,不能救耳。(元來禪師)
直指本心 解悟、體悟(開悟)、證悟
(1)解悟 因知解、情境或身況而有所悟。
1. 因獨上高樓而傲(貢高我慢)
2. 一再重複一套說法「自矜而不長」
3. 熟太熟,會搶白
生仍生,閃躲故暗
玩弄光影還不是解悟:
以因中人,冒果地相。 「凡夫畏果,菩薩畏因」
「弄識神,一朝眼光落地,便作不了主。」元來禪師
「前識者,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。」(老子38章)
自主心,不可玩。自主心用要付出代價的:自心混淆,異化天趣。
(2)體悟(開悟)
1. 可傳而不可授,可授而不可得 ── 覺或悟,是不言狀態,無證無得。
2. 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,悟時亦不得(黃檗希運) 由德、自德、明德,一也;
3. 悟了還同未悟時,依然只是舊時人(憨山引語) 由道、自然、而然,大化自化也。
4. 熟處生,生處熟。 佛陀悟時,清淨智前,還保留了無師智、自然智,是大誠實。(華嚴經)
5. 所謂悟後起修,用心 得力、容易(心量有容則易)
(3)證悟(體證則不證)
1.「心如日輪,常在虛空,光明自然,不照而照,不是省力底事?!」希運禪師
2.「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,是為宴坐」《維摩詰經》
3.「湼槃心易曉,差別智難明」 顯戒禪師
4.「以知寂不二之一心,契空有雙融之中道」 澄觀
5.「唯一真實,不可證得,謂我能證得,皆增上慢人。」 希運禪師
(4)悟時/身心的反應(省略)
「一入義解,便塞悟門」 劉洙源
「依他作解,塞自悟門」 憨山 ※ 小心「知識障」,不執著概念。(故略)
悟者,悟入中,學遊中道;見往者屈 來者信
「中道因邊而立。唯有中道,亦不在其中。」《湼槃經》
「心即性也,心性是一」《華嚴經》 「心是根,法是塵,心法雙忘 性即真」永嘉
「可中心,即俱忘」希運 息機忘見,中心體道。
「當體便是,動念即乖」希運
「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」《楞嚴經》 「撥著便動,觸著便轉」 大慧禪師
「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」三祖《信心銘》 今,是時、一時,唯一中道也。
「學遊中道,則實相可期」永嘉禪師
「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《楞嚴經》
易經坎卦:唯心亨,行有尚
中悟頓,位事漸
總之:「發菩提心,只是離耳,離何等? 一離欲,二離見。」《佛藏經》
「多言、多慮,轉不相應;絕言、絕慮,無處不通。」《信心銘》三祖
「(台面)境風浩浩,凋殘功德之林;(心用)心火炎炎,燒盡菩提之種。」蓮池
※
「言行天塹,人我須彌」唯一一件大事,即面對自己…
「塞其兌,閉其門;和其光,同其塵;銼其銳,解其紛。」 (老子56章)
「顚倒想滅,肯心自許」 洞山禪師
心與覺:心用覺顚倒,覺引心自許。
「執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以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」(老子14章)道在今! 今,是時也
「愚者好自用,賤者好自專。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;如此者,災及其身也。」(中庸)
──主體在當下:德在心,身立道!
中道:中﹒一﹒同﹒格
即﹒是﹒在﹒此
道在今 ── 此岸即是
老子:12. 38. 72 捨彼取此
21.54 以此
62.77 進此
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
勝人有力,自勝者強。」(33章)
「自見者不明,自矜者不長」(老子24章)
「自知不自見,自愛不自貴」(72章)
「人我須彌」
不能自知,如何知人?
覺不自知,知人勝人有何用?
凡是不能自制,就會被人控制。
覺的惡用即妖,極致即魔;
它絕不肯自知,還以知為足,宣傳惡路。
「履道坦坦,幽人貞吉」(易經)
「行步平正,其疾如風」 憨山引法華經
「中正勁挺,正等正覺」(天基)
「行持真實,著人耳目」 虛雲
「汝不是渠,渠正是汝」 洞山
「言行天塹」
講的跟做的一致,君子也。
至少君子知道自己言行的落差很大,
知道言行與天真地實,落差更大。
所以,「台面上,能說的不能做,
台面下,能做的不能說」最敗德
不上不下的半調子:理想而不敢真做理想,
現實而不面對現實的事。
「一道平實,天經地義」 直心直說,常言常行
「惪簡行常」 需有童真的勇氣、堅持的毅力,行持一輩子
看到大自然、大生命的豐富:體會到生命本身的豐富。
原來,起點即終點。生命即天命:大始不能割裂,大用不能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