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3.08.18
人格發展的四個階段
〈幼兒的敏感期與偏態〉與本文是根據蒙特梭利的九本書,以及四、五篇論文整合出來的。蒙氏的書是出名的難讀,我卻以為紮實可喜,她與市面一般泛論截然不同;長久以來,蒙式幼教老師苦無可靠架構,歸放實教經驗,這應是高難度的一項整合工作。但請注意:真正的理論在孩子身上,這只是隨時待修正的暫時性參考架構。
這兩個主題,我曾受邀在台灣「蒙特梭利教師協會」的兩次大會上做過主題演講,之間也曾為協會帶過讀書會,並開課「蒙特梭利的幼教體系」,編出講義上了十六堂課。這裡刊出的是在紫藤廬「文化講座」發表的社會通俗演講稿,雖未引經據典,確全是上課講義的重點。有幾句話必須呼籲在前。
都說幼教是良心事業,其實幼教也是賺錢事業,這幾年少子化或有影響,但針對父母的各種偏差宣導影響更大(如雙語、才藝、電腦、主流化等)。1907年蒙氏的兩個偉大發現,吸收性心智與敏感期,居然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,德與道,也就是良心覺知與天性成長時機;與大人不同的是:嬰幼兒是天賦的、有時機性的、無意識的,而大人卻需靠自我意識努力學習,才能成長。所以幼教不能只是事業(career)而必須是天職(vocation),從事該項工作的人,必須瞭解心本身與生命本身,對自明的覺知與自然的人之天性有了瞭解,還必須歸依信行,即在每個當下「依覺行義」。所謂「上帝臨汝,無二爾心」(詩經)你若口說良心事業,心未歸依,而實歸依的還是自己「自以為是」的厲害心,追求的是社會台面的名與利,那麼你就不適合從事蒙氏幼教工作。
當前資本主義的消費生活,每天都在加重蒙氏所謂的「偏態」,如佔有慾、權力慾、自卑、焦慮,以及大量的說謊,她說「凡是不能自我控制的人,容易被別人控制」,變成「屈服於感官,任環境擺佈的奴隷」。人類已無退路,再不掙脫自製的心牢,苦悶正在變成悲劇。我沒有敵人,我不放棄任何「未正常化」的迷路人;我願在此表明我的心跡,我以至誠相信── 嬰幼兒的吸收性心智與敏感期是人類人格的母型,歡迎大人、父母、教育工作者、真想做人者,加入德與道的主體人行列,做個人格者!嬰幼兒的「羊我義行」,是我們精神的老師!
◆
本文介紹蒙特梭利人格發展的四個階段,後面中年老年不是說就沒有變化,而是,主要的教育階段是在前面。我們已經介紹了0-6歲嬰幼兒。人格發展,依循生命成長的脈絡,有四個階段,它有連貫性跟累積性。連貫就是前面的階段,不管滿足與否,都會影響下面一個階段;累積是指很多敏感期,會有相互的相加、相乘,或是相減、相除,相互之間有基礎關係。如果沒有完成,它就會有退滯現象跟擠壓現象,剛剛提到。
生命的目的,活一輩子到底目的在哪裡?我這邊三個目的,是從蒙特梭利的文字裡面整理出來。
第一個,整體的生命歷程,生生不息的開展創生。就是每一個萬物有它自己的生命過程,所有的萬物又交織成一個生態,大家都要生生不息地活下去。這裡面,除了生命過程的開展(創生),也有創新,人的心是有創造性。生命萬物它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創生的變化,有新的品種,新的變種都有,但它不會亂突變。在人類,就是人有自己的人格發展,前面,我們多少講了一點,既然是萬物生生不息,這個不只是你自己的生存啊!人格發展它也不是私利,甚至不是互惠,我常常覺得美國這個經濟上的互惠,他是吃大的,你是吃骨頭邊的碎肉;更重要的是,為了一點互惠,卻讓你幻想你可以依靠他,卻讓你忘記了人格的獨立性,忘記了人原來要完成的事情是什麼,好像,人只要活著,尤其是靠老大哥活著,那就是有意義的,不然!
第二個目的,就是自然界的和諧。蒙氏講人際的和諧,講的跟別人不太一樣,她說,你要是不獨立,你是缺乏社交的基礎。你看!我們用理性思考,獨立跟社交怎麼有關係呢?她反而把它內在的關連說出來了。譬如說,我們現在要跟朋友作朋友,就是講幾句好話,做幾件真的對你不錯的事,問題是你要是不回報他,他生氣了,請問,這是交友之道嗎?就是我對你好,你要對我好,你不能不回報我,這個顯然不一定。一定要先從人格的獨立談起,否則的話,那個社交是有問題。
她又說,依賴的人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,也不會跟別人合作,就是你個性上總是靠父母,總是靠一個大哥,或者是靠一個權威,那你要小心,你沒有真正幫助別人的能力,也沒有真正跟別人合作的能力,因為,真正的合作必須是獨立體,他有責任感,他自己會去探索該做的內容,尤其是兩個人之間無人地帶的工作內容。
所以這個和諧,絕對不是中國人的以和為和,知和為和,不是,而是從人格的獨立談起。論語裡面的那句話,還有下面一句,就是不可以為了和諧而和諧,前面要有原則。但是反過來講,我們剛剛提到,兩個人爭吵,吵完還是要和諧,甚至兩個人惡鬥,鬥完,還是要和諧,這個話,對不對?這個是對的。
我這個竅開的很晚,因為我始終是以真、很認真、很理性的態度,後來我發現太理性……,剛剛我們吵過一架,說我們還要和諧,好像有點難,但是很多民間的人,真的是這樣子,吵完,還要拍拍你,很大力的,還是朋友,這個態度是對的,認真吵,吵完真和諧,不要覺得矛盾,因為你的心跟別的心當然有摩擦,尤其是牽涉到台面上利益的時候,但是主體,不要因為吵完就不存在了,對不對?我剛剛這麼重的批判你,但是我有格,我還是肯定你的格,你也一樣啊,剛剛我被他糾正得很痛苦,但是我有格,我還是跟你是好朋友,這樣子人間吵得也痛快嘛!要不然啊,什麼話都不講,小心中風,我告訴你。所以這個和諧跟我們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樣,是獨立的和諧。
第三個,服務於這個統一的整體。這想起來容易,其實不容易,你要有三個條件,第一個要有融入自然的能力,而不是光站在前面說,很美喔!很美喔!你的心要真的能融入大自然。第二個,你能夠配合自然,我們現在為了解決問題,常常製造更多問題:缺水,地下水亂破壞,你缺水怎麼弄啊?中部現在的狀況,其實跟地震有關,地震的狀況跟亂抽地下水有關,不完全是天災。你要服務這個生命整體,你先要有融入祂的能力,然後要有配合祂的能力,所謂「配天」。
最後才是天功人代,就是物種改良,那是比較危險的動作,比較智慧的動作。開物成務,天功人代,這都是要有智慧的。因為,人的心是天把祂自己給你,所以你有創造力,但是這個創造力如果不瞭解自然法則,就會破壞,雖然有的時候,創出很棒的東西,但是時間一久,發現它有副作用,那你就未必能用,對不對?尤其像基因,你亂弄的話,已經不知道賣到哪裡去了,自己還不敢認,不是我做的,不是我做的,因為那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開物成務,做陶就是開物成務,你可以把泥土做成陶器,你要懂得土性,懂得高溫鍛燒之類的,釉怎麼上。然後天功人代,這就像李冰父子,對不對?他可以引導這個水,然後造福這麼多的眾生,這個不能亂來的,你亂來就是災難。
好,這裡面生命的目的之所以難回答,就是因為我們還不瞭解生命本身,我們只會用生命,但是不瞭解生命,用自己的心,但是不瞭解自己的心,不是嗎?這是很弔詭的一個現象,就是,等於「騎驢數驢」啊,老是忘記自己這一頭,本身這一頭。所以,有一個形容,叫做「靠船下篙」,你這生命的船要往前進,千萬不要拿那根桿子,到處去戳別人的船,今天影歌星他又交了什麼男朋友,跟你有什麼關係啊!你每天去談別人,用生命去談別人的花邊,多無聊的生命。
要愛自己去體會,真的。你的心不要光往外看,我們剛剛說:不要光上網、看電視,要自己去體會,甚至不要想太多,幻想不是生命很自然的現象,先體會——在做裡面邊做邊想,那個想才不會亂想,對不對?你去做了,它有一個生命的情境在那裡,否則,想想想,會想出問題來的。「思而不學則殆」,光想,不好好學前人智慧的結晶,是危險的;「學而不思則罔」,你光學,自己回去沒有反芻、咀嚼、徹底消化,那聽久了,還是別人的。所以,生命本身,他會講很多。心要如何厲害,生命要如何變十二招,他會講很多招術,講了半天,就沒有講到「生命本身」到底是怎麼回事?
我想了很久,活著,就不容易,活好,那就叫好漢了,是不是?活著的重點在前面那個字:要「活」。我們前面有一次講完,一個聽眾過來說,你講的主體,那個體,其實用一個字代替,就是活。嘿,我覺得很棒,我們現在科學什麼都研究了,就沒有把這個「活」講清楚。就像莊子講的,七個孔竅都弄清楚了,結果生命死掉了。是啊,到底活是什麼?(口水戰就是活)口水戰就是活?(哈哈哈)這個不能說不是,對不對?不過,口水戰剛好是死得快,因為,嘴巴裡面舌頭的水越來越少,而人卻沒有長進,又傷害到朋友。
什麼時候你能夠舌下生津啊?安靜、無言、無念、敞開你的覺,呼應著萬物,下面的水就上來,心火就下去,坎離相交,才能長命。自然界的活,一個字,在我看,就是上帝的祕密。瞭解上帝本身就是覺、自明的光,你要瞭解祂所造化出來的萬物,一個「活」字,科學家到現在還沒說完。好的醫生一定會告訴你:我們看起來很厲害,但是對於「活」會生什麼病,我們還是知道得很少,而且最好的醫生都是要你用自然、自己的方法治療恢復健康,這都是活的內容。
「生命本身」是核心,也是人類教育的盲點。把幼教稱為學前教育,就是證明,哪是學前?根本是小學、中學、大學的基礎。這個不會教,你後面教什麼?後面一定是把它(教育)知識化、能力化、職業化。要不然就是台面上,公民教育、國民教育,公民跟國民都是一群人的內容(法治),我們現在要面對的是天賦予我們的生命內容,這兩個是不太一樣的,這兩個都要面對,不能偏廢。
好,上次我們介紹的就是第一部份:嬰幼兒期0-6歲,他的主體,就是吸收性心智跟敏感期,這兩個如何把它誘發出來——在適當的「環境」中,藉「工作」開展。不能沒有環境引發,所以,蒙特梭利的教具,全球各人種都一樣,它能夠誘發孩子潛在的敏感期。第二個「工作」,她起點不是理性的認知,她起點就是工作。你沒有活動,沒有做,你那思想跟語言有問題。像我們現在碰到問題就先讀書,讀完了以後,去跟人家談,都假設自己真懂了,其實,你叫他做做看。這個地方有模糊地帶,也就是僭越地帶!真正大家誠實的話,就說:我有這些知識,但是我還沒有做過,這樣講,就清楚了。所以,主體、環境、工作這三個大環節,缺一不可。
接下來有9種、10種敏感期,我們把它分四類。第一類就是感官跟動作,然後還包括語言、寫字、讀書,這是身為一個人該有的配備,他有感官、他有動作,然後對文化、文明有吸收、溝通的基礎,那就是講話、書寫、閱讀。
第二類,秩序的敏感期,你要有適應力,並不是適應社會不好的,而是瞭解自然法則,瞭解生命秩序。
第三類社會行為跟模仿的敏感期。我常常說:要帶動一個風氣,是要靠一群大人,站在一起,有相同的心志,孩子看到了,喔,生命是這樣子,就被帶動。我們現在,很多像樣的大人站在一起,接著卻在搞笑,把人帶到另外一個「人為的講究」裡面去,不敢面對生命本身,讓我們以為生命就是這樣的。對孩子,你講道理是一回事,你的行為,尤其是群體行為,他都以為生命就是這樣子,所以,這個影響是很嚴重的。
前面三類敏感期,落點在第四類心智結構。我們東方喜歡講性情,頂多說「心性」,西方它就是「心智」,可見,他們理性的基礎很深厚。我常常講話,也是去敏感他的是非對錯,我們先面對事實,然後再去斟酌他的過猶不及之類的,這已是西方進路。心智結構,上次介紹過,最少有六個內容,觀察、記憶是一組,理解、想像是一組,然後判斷跟意志力是一組。
目前,社會上在開班授徒的都是偏前面四種,判斷力跟意志力,請問怎麼教啊?常常老師的判斷力太好,一定壓迫到學生的判斷力,因為他忍不住。蒙特梭利的老師最重要的一個修養,就是讓學生的主體自己能夠發展,所以老師喔,當你看到學生在專注的時候,老師最好不存在;可是,反過來,老師卻隨時在注意每一個學生,這個中間就是藝術。你自己的主體收斂不住,會壓到孩子的主體,通常說聰明的父母喔,孩子的發展都滿辛苦的。
好!這個是上次我們講的,目前呢,有一些重大的傷害跟扭曲,第一個就是雙語教育,因為師資不對,沒有那個環境,他花了這麼多力氣啊,環境一停,就等於白學了。教育部應該對英文師資老師分等級。尤其要弄清楚,外國人學英文跟一個本國人學英文是不同的,不是在那邊打迷糊仗;連大陸都知道要分等級。
因為,本國語文沒有學好,你的母語不好,學外語會遇到阻礙,語文本身就是文化水準。你沒有一個很好的語文能力,你怎麼能去學外語呢?你根本不知道生命內涵有這麼豐富,那你怎麼學?才藝班當然更是,他現在敏感期還不要嘛,你說,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,每天就逼迫他去彈鋼琴,搞不好他是一個天才,就被你毀掉了。人最特別的就是,他的自我意識有他自己的節奏,節奏是獨特的,你就看家裡面好了,誰聽誰的,我們現在的標準都是家長嘛,其實,應該是德行,是啊!更應該的是,尊重每一個人自我意識的節奏,讓每一個人都舒舒服服很自在;只有在平等的氣氛中,他的主體,自我意識才能夠舒發。
第二個現象就是大量的干擾,嚴重的缺乏自由的環境;然後,孩子必須有的幫助,你又很冷落。我有一次看讀者文摘有一篇文章,當孩子把麻雀當神奇、把蒲公英當傳奇,而這時候,你不帶他去公園、去山上玩玩,等到他有一天,神奇、傳奇都沒有了,你說:兒子,我現在有空了,我們到草山去爬一爬,你兒子會告訴你:對不起,我現在沒空。
更可怕的是自由,如果你用權威去壓制孩子,有一天,發現他沒有辦法跟你談真話的時候,你就變成他心靈的拒絕往來戶。可是,兒子也不要太得意喔,你常常拒絕父母,沒關係,有一天,很可能你就學你父母的樣子去對待你自己的兒子,那麼,你又變成孩子的拒絕往來戶,一代一代都是重複一些刻板的一種模式。就因為人大了,自己不成熟,他就想用一種形式上的方式去掌握優勢,這個時候,你不敢敞開自己的心,跟孩子溝通。其實,解決的方法很簡單,你要面對孩子,像面對一個大人,很真的跟他講,該認錯、該懺悔,就說,你會重新得到一個知己,得到一個孩子,這個都不是幾句話喔,這裡面都有生命性的一種魄力在裡面,勇氣在裡面。
好,我們看這些東西如何延伸到小學。我們把第四個心智結構提到第一個,那是每個人一定要有的內容;第二類、第三類會一直延續下去。空出的第四類,談情緒。
首先,心智,6歲到12歲,他有「文化的敏感期」,跟「想像力的敏感期」。前面,他總是問具體的事物,這個時期,他開始問抽象的。譬如說:6歲前問是什麼?6歲後問為什麼?然後,他對於運動有迷戀,他身體變細長,腿變粗,他的心性比較魯直,他開始要走出家庭的敏感期。也就是他正在發育了,他對運動,有一種天生的興趣。
請注意,現在,絕大多數人都停在這敏感期上,凡是崇拜運動員的,都在這一步上,因為你自己沒有運動嘛。如果,你家裡佣人很多,你變成一個肌肉虛弱的人,意志力虛弱的人,你變成奴隸型的人,所以家裡面不能不讓孩子做日常的勞動。你去欣賞球員,你要動,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動,而不是太崇拜喬丹喔,就會被喬丹的驕傲屈辱到,我看他來的時候,又是大帝,又是神,結果,人家來到這邊,當眾屈辱你,就那麼簡單;我們連抗議都後繼無力,原來,我們的意志力都已經薄弱掉了。
第二個,道德是從秩序出來的,道德,不是做好事,因為,做好事可以假裝啊,人的心就是會刻意、做作、標榜。所以,道德很難從做出來的事來判斷這個人是道德者,他做好事,就說這個事是好事,但人不一定,因為動機不同;你有沒有標榜,不知道。真正的道德,就是對於自然生命秩序的尊重,那小學生呢?他很重視行為標準,他總在問,為什麼?就是行為標準,是非對錯,他很重視。
日本的學校都知道,小學要建立好習慣,如用的東西歸定位,你不要小看這個事情,這個事情是生命的事情,秩序是生命的法則,它不可能沒秩序,當你自己的房間,或者在家裡面沒秩序的時候,有人的腰就酸了,總要有人收嘛。
道德判斷,小學生最在乎公平,他最討厭資優班、放牛班,我幫小朋友的心聲說話,你們大人在搞什麼?(笑聲)我們很想聽他說什麼?其實,是那些教育主持的人對父母做事,孩子他並不要這個東西,這麼簡單的事喔會變成一個教育問題,是自己製造出來的。你現在說,好,那我們就變成混和班,什麼叫混和班,大自然有混和班嗎?本來就是一體的嘛!你真要說混合制,好了,家長又要反對,現在我們官員做事,他在擔心得罪老百姓,結果那件事情的原意卻沒有了,模糊了。
注意了,道德感,我澈底的說,一個人不面對自己的主體是不可能有道德,你只要願意認肯自己的主體,你一定是一個道德者、人格者,而至於樣子是不是很有道德,有沒有做道德的事,那個都比較末端的。我是不喜歡把事情簡化,你做好事,我肯定你是好事,但我不需要肯定你是好人,這個分寸要很注意。其實,一個人如果為了虛榮,一直造橋一直做好事,這做到最後很多的假也變成真啊,是不是?那也值得肯定啊?那有什麼不可以呢?但是在政治上,在國際的資本主義,他們的策略上,你可要小心吶!索羅斯他也幫非洲的村莊裝設自來水管,是啊!但他卻可以去動搖一個國家的金融制度啊,他講了一句名言:我不道德,但是我合法。他敢講這句話,就知道世人心頭還有沒有道德。
第三個,社會意識。他開始從家裡面走出來,非常重視同學、同儕。
第四個,我們增加了一個項目,就是情緒,因為成長都會有障礙,都會有困難,多少被情緒顯現出來。前面0-6,他的情緒是不能等的,小學生開始可以延後滿足,這個牽涉到自制問題。
再看青少年,他的身體成熟,具有生殖力,他的心理,下面第四點再來看。這是人格特質的敏感期,前面都講性格,為什麼這個時候叫人格特質呢?原來,最重要的是第一點,他期待創造性的工作,以能力增強自我信心。這個要注意喔!很多家裡面低估了青少年自尊心強,他用他自己的方式,自己的經驗,去磨練自己的能力,那就是他的人格特質。
前面都還在天賦的,文化學習的,這個時候,是靠他自己獨特的生命經驗。有很多家長搞不通,你要學藝術,我老師幫你請好了,但是他不要,他一定要自己亂逛,逛到一條街,說這一家不錯;或逛到書裡頭去了,連帶著那個人不錯;甚至逛到非洲去,說這個巫師不錯。你們現在有沒有發現,這書本就有這個現象。因為,他要自由的精神、自由的愛,他要用獨立的方式,他自己獨特的方式,找到生命的答案,還不是知識上,是能力上。所以,這一點非常珍貴,而我們呢,每天讓他上學,讓他補習,讓他考試?嘿,這麼壯觀的一個能力磨練的階段,卻被簡化為考試制度。
小學生迷戀運動,中學生他更嚴格,他是尚武精神,他要通過身體的鍛鍊認識生命,這個時候,他會認真地去學一個拳,喔,就是學一個從身體切入,瞭解生命的技能。街舞、速跑是嗎?
第二個道德,他們的正義感、使命感最強。要建立國家觀念、宗教信仰是在這個階段。
第三個社會意識,到了中學生啊,是最強烈的,他有很多被稱呼的名詞,「社會新生兒」、「大地之子」、「宇宙之子」,因為他要的是自由的愛,甚至,歷史上的精神人物,他毫無阻隔,超越時空,就可以跟那些人對話,他絕對不要有目的性、刻板性的東西或愛,他不要!你跟中學生談說:你給我讀書,考取我給你一部摩托車,他如果點頭的話,他違背了他的本性,他已經被資本主義腐化得差不多了,否則,他的那種血性、本性喔,一定會抗拒這個東西。
這個時候,社會意識有三個特徵;通通被資本主義利用了。
第一個,吸引異性。因為他具有生殖能力,他當然要打扮自己,吸引異性;資本主義就利用這個,你要打扮自己,好!產品就來了。而現在的導向呢,實在是不太雅觀,褲子怎麼穿到,褲襠低過膝蓋,是不是?那麼,上面(乳溝)越來越低,下面(股溝)也越來越低;怎麼動,就怎麼露。以前的美感,跟一個人格的美感,不是這樣子的。我最難受的就是那個球鞋,他全身有的時候還蠻酷的,可是,那雙球鞋很呆啊!鞋子,美的這麼多,一定要穿那夯頭夯腦的鞋子嗎?當然,你還是可以選擇你愛穿的啦,但是你的選擇,不要被資本主義幫你選擇;獨立你的美學,自我選擇,「大家都這樣穿」,那個是依附群體。所以這個吸引異性,資本主義利用的就是裝扮主流,通通是產品。
第二個,行為楷模。我記得我們的行為楷模:丁文江、蔣廷黻、潘光旦、傅斯年,很多啊!胡適之,這些都已經名氣太大了,現在的偶像只有兩種:運動員、影歌星。這個偶像原是人格典範,你是在效法他,然後將來你要變成這樣的人;現在典範心理被利用,然後,引導到集中的兩類人:運動員、影歌星。你真的要變成影歌星那樣的生活嗎?水銀燈下,以為是色彩燦爛,如果從精神生活來看,如果從意志力來看,我倒希望影藝圈的人,有人站出來寫寫這種文章,把他們生命的真相寫出來。
其實他不寫,我們也看到了,影歌星他周圍都是俊男美女,照理說,應該找得到很多好的終身伴侶啊!為什麼他們的分合、離婚這麼多,還要玩一大堆的遊戲,然後,完了以後,最重要的就是跟觀眾道歉。嘿,道歉我們就原諒他了,誰來原諒我們?我們學著他們的行為模式,誰來原諒我們?生命不會降低標準,每一個人內心有主體,你知道你裡面自己怎麼看待自己。我比較緊張的就是,將來大家都要當運動員跟歌星啊!這個社會會變成怎麼樣,難以想像*。
第三個,適應環境的能力,他前面的人格配備,到這邊都差不多具備了,最後一個階段的學習,所以他要瞭解現實社會。蒙特梭利就建議,高中生到城市的邊緣、郊區,最好就是雜貨店、手工藝店,因為在那裡面,你可以接觸到現實的語言、習慣、法令種種。然後,你也可以部分的經濟獨立,這個就是美國的打工。到我們今天呢,打工純粹為了經濟性,而又是為了買他自己心愛的產品,而不是真的要瞭解現實社會的各個面向,我想大家都已經體會到那種誤導是什麼了。這三點是關鍵,已經全盤地被資本主義滲透、利用。
第四,要建立自己的人格特質,是一種能力的確定,而現在呢,充斥著知識,很多吸引、刺激,所以當他不能滿足的時候,他是一個危險狀態。首先,變化太劇烈,他有心理的危險期:猜忌、困惑、猶疑、暴力傾向、沮喪氣餒。同學都公認他是大家的偶像,因為他很像劉德華,可是他自己,其實,裡面很劇烈地在擾動,因為他不是,那也不是他內心要的。他遇到大挫折的時候,常常會有突發性的智力衰退,這些都是他的情緒。因為,這個階段,他要用能力建立人格,是最大的考驗,而偏偏我們現在周邊……。
他的自我意識,這個意識也很強,要工作的內容也很強,但是旁邊的引誘、扭曲,剛好是最大的。我要幫青少年講一句話,他很喜歡跟異性在一起,但不是說就是要上床,他就是要吸引,那是真的,瞭解嗎?這個是他的本能。你要是瞭解他們的本能,那你就知道,對他們這種打扮自己喔,是要非常尊重的。我剛剛那個批評,剛好是尊重,因為我只是戳破別人幫你做的裝扮模式,那不是你自己用你的心去穿,你只是在別人給你的型式裡面,有一點點選擇的自由而已。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,什麼都沒有,但是,各種人的穿法非常豐富,而現在怎麼看,差不多就是那幾個style,那是別人幫你打造出來的個性、人工美學(一種主流價值的宰制,這違反自由的成長原則)。
好,如果前面三個階段,敏感期都滿足,人格已經基本上成熟,你對自己有把握。到了青年,精神力量充實,有擔當的責任感;這兩個,在蒙特梭利當時也已經式微了,他非常感嘆,義大利的年輕人能具備這樣的不多了。
再來,因為你知道自己的自我完成,所以,具有世界的胸襟跟機會。你不是只在一個地方,勝過自己的老百姓,你是放懷面對世界,不是做生意,是你知道你的精神心得是面向人類;而你也知道有些國家的機構,他就是等待傑出的青年人的心得,他幫你推展出去。我非常在乎像法國那樣的國家,他們每年用在賞識年輕人的實踐心得、文化心得力量很大,因為這個是誘導,大家願意埋頭很冷的一些題目;那說不定這個冷門,是因為大家疏忽它,反而是內心最渴望的題目。我覺得一個大國他就能做到,給光榮機會給年輕人。
具體的說,三件事情:(1)他人格成熟了,成熟是「為生活本身而非文明」。原來,學術只是生活的一部份,要傳延人類的智慧結晶,那是學術、教育,但是,成熟根本上是為了生活,所以他,大學生有充分的精神力量,他當然可以帶給大家一種生活上的感受,是很豐富的。
然後,蒙特梭利特別把讀書跟活著的關係正確化了,她說:「活著是能讀書的條件」,我們一般說讀了書再去生活嘛!蒙氏是特別強調,你一定要有生命的體驗,自己去做過,然後,你就懂得充分讀書,而不是認知上、概念上的讀書。這個跟我們傳統的態度是一樣的,像孔子說:「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」。就是你先去體驗,先去實踐,有了問題,或者有了剩餘的時間,再去學文,這個文是指文化,就那幾本經典,所以,第一點,精神成熟的人,他是要過自由、獨立的精神生活,這個是直接體現在生活裡面。
(2)第二點,他瞭解自己的價值跟道德責任。首先,文化跟學術,他會以這個為責任,文化就在我身上,學術我是最尖端的,這個責無旁貸;而不是說,讓一些學校裡面的老教授苦苦的找不到接班人,不會的。
我有一次到牛津劍橋去,看到非常動人的一幕,就是那些非常青春的男男女女,就是圍繞在一個像工友的老頭周圍;如何可能讓年輕人把青春放一邊,然後,願意親近一個老人,我想只有精神跟文明的感動才能夠做到。真的,我看了非常感動,在旁邊就是安安靜靜的跟從。
他們的一個學院,一樓基本上是交誼室或教室,二樓也許是教授的研究室跟圖書室,三樓跟四樓是他們的宿舍,他們上課常常就是在一樓的交誼室。我常常探頭探腦去看,嘿,都在那邊聊天,我們大一讀過一篇叫做「smoke at them」,是用煙去薰那些年輕人,意思就是一種精神的陶冶、薰習,而不是一種知識的溝通而已,它是一種氣氛,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、自發的學習。
第二個,藝術跟公共活動,就是學校裡面的同樂會啊,它能帶動周邊社區,甚至社會向它學習,而不是學校向社會學習。我們現在在系裡面的迎新節目,越來越學電視上的那一套,這個是反過來的,學生應該有自己的作風。第三個,媒體與大傳的能力,他因為有智慧,所以他懂得運用大眾媒體。
(3)第三個,面對邪惡的挑戰並戰勝邪惡。蒙特梭利是用耶穌基督,在曠野中40天的考驗來形容。年輕人當然有能力,尤其你真的是傑出的時候,現實的力量就會來,想要利用你,那這個時候,你能不能經得起考驗,是非同小可的考驗,像一些權力、利益、情慾都是考驗。
下面有一行,「戰勝安逸生活」;我很想這四個字不要寫,我第一次就沒有寫,可是第二次啊,明明文章裡面有。我到底在說什麼?記得論語裡面,孔子跟弟子們的一番談話,一個君子如果在乎吃得不好,穿得不好,不足以為君子*,那個是從反面講過來。一個成熟的大學生,他的意義感、價值感,會使他連過安逸的生活都是不好意思的。其實,真的,不要「陳義」太高,我的意思是說,如果我們心裡面老是盤算自己這一輩子喔,討個好老婆,過個好日子,在社會的峰層、最高級的一層,就這樣活著也滿好的;我可以告訴你,這就是夢。
活著,永遠有那麼多的考驗、血淚、痛苦,你一定要看到,就有那麼多人的扯爛,然後,還有這麼多人積極地去面對它、平衡它、甚至扭轉它,這才是生命的本色。不可能相安無事,他爛他的,我高尚我的,不可能!安逸,就沒有辦法把生命的責任肩負起來。
(4)他也有第四個情緒,性格上的需求,情感上的抒發,都有!
好!基本上,我們已經介紹,我現在稍微再把貫穿的部分談過來。你就注意,自由、獨立、責任,這三個精神或原則。這三個精神的貫穿:0-6歲,他在環境中工作,他需要自由,他需要自己做,所以,嬰幼兒他很專注地在玩的一個東西的時候,你千萬不要干擾他。你不可以走過去親一下、抱一下,因為,他的專注就在成長。工作就兩個字,跟我們大人的工作不同,他是成長,專注於成長,專注就是成長;所以,這個自己做,也可說是獨立。
到了兒童期階段,當他要問為什麼的時候,他在培養他的獨立思考,他不要你告訴他什麼是對,什麼是錯。如果父母沒有耐心,啊,這是壞人,啊,那是好人 ,這個才造成小朋友經常問你好人壞人,否則,小朋友應該抽象具象、善惡,是整體面對的;你要很有耐心的跟他去剖析,生命不是這麼簡化、二分。所以,當他在問你為什麼的時候,其實,你要給他生命的答案,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答案,說,這是壞人。孩子一直會這樣子問,是你已經造成這樣,是我們大人把他們簡化,他本來是要你跟他談談整個生命的感受。
他離開家是他活動的獨立性,他開始跟同學在一起,談談運動員,也很自然。他原來是以父母為偶像,到了小學,是以老師為偶像,但是,慢慢地,再從學校移開,以整個社會,甚至歷史為偶像,都有可能。目前,就是都被運動員、影歌星給簡化了。在這個階段,童心被粗暴中斷,我們剛剛有提到這句話,後面寫說它變成潛流,變成一種良心的邏輯,這我沒有時間仔細分析,就是說一個人他不可能沒有良心,而是他的心跟良心糾結起來,有一套邏輯,譬如說:父親老是欺負母親,小孩再小,他會替代父親的角色去保護母親,抗拒真正的父親,這個時候,就有一種家族之間的糾纏。
有一種「家族治療」會讓人驚心動魄,就是說,人在自我完成的過程中,父母,甚至上面更多代的關係,會一直糾纏下來。就在家族排演,請陌生的人來排他自己家裡面的關係,很奇怪,這個良心喔,好像自己會去找到那個家族的糾結;那個時候,我看到其實每一個人,再壞的人,他有一套良心的邏輯,當然,不是真正的良心,是他的心認為良心該這樣。譬如說加入黑社會,說不定,他也是為了公平,你們白道不講理啊,我就走黑道,這也是他一種良心的邏輯,但沒想到,這整個都黑掉了,他去捅人的時候,他良心在哪裡?(手段違背了目的)好,比較簡化的說法,就是保守,重視意義。
再過來,青少年的時候,他的獨立變成「獨特的經驗」那種獨立性,他不要家裡面安排,他比較喜歡自己去找到。他的愛又叫自由的愛,就是說,人類精神最無限的愛;而不是一個特定對象,他可以出入歷史,甚至跨越所有的人類。我們現在有人會喜歡唐望,喜歡非洲某一個部落的一個巫師,絕非偶然,一直停留在青少年階段。我這樣子講,有一點文化批評的意味,我不是說不可以,是正常的,但是,不會停留在這一刻,偶像會隨著你自己的開展變化。譬如說:聽音樂,從重金屬到古典,再到心靈音樂,還到哪裡?最後,他什麼都不聽,專門聽天籟,是有可能的。
我們希望看到是真正的豐富,而不是被壟斷、簡化、控制的。所以青少年這個階段,他的自由是表現在愛上,是真正的大愛,那他的獨立是表現在他獨特的能力經驗。你看每一個字都一樣喔,但是,一直這樣過來,內容是不太一樣的。那現在青少年,他的主體慢慢模糊,所以他只能顧眼前的功課或者是快樂。
到了大學,放下主體,學會「浮動」。尤其上班三年左右,他覺得很多內在的追求,算了!我沒有那麼多的力氣,上班要學的蠻多的。結果呢?開始浮動,我覺得我們現代社會一個是浮動,一個是軟弱,嚴重地摧毀我們的精神世界,也就是摧毀每一個人的主體。
如果說專制時代是愚民政策,那今天的時代……你被愚民,反而有抵抗意識,對不對?聽到幾個有骨氣的一講,大家更氣!所以愚民政策是不可能成功的,專制下的愚民政策,誰都有抵抗意識。嘿,現在好像都不抵抗了,原來他不只愚民政策,他是反主體化的策略。資本主義為了一些生意,也沒有太惡劣的心,卻搞出厲害的一套,把我們每一個人的主體給模糊掉。
你看看,這麼多的教育重大原則,他都利用,而我們的官員喔,還在那邊咬文嚼字,把全世界的教學法、新的觀念湊一湊,還沒有融合喔,然後就要執行了。很多老師怎麼辦呢,小學二年級就要增加三種語言:電腦語言、當地語言、英文,他的國文喔,就開始縮水;母語沒有學好,其他的語言都不能學好。台中國小的老師告訴我說,不知道怎麼教?
※ ※ ※
你看右上角,主跟體是天賦的天命,那個覺就是主喔,一共有七個特性,我們以前講過,最主要他是自明的德;整體呢,它有六個特質,七跟八是指它萬物的和諧、一體。人對於這個生命的體,你只能去配合它,所以叫配天的觀念,它比創造重要。
下面我們就要點出主體人格,就是很難迴避的生命基礎。首先,那個主就是自明,那個體就是自然,你自己有主體,接下來就自己活,不跟別人糾纏,不依賴外界,不從別人的眼睛看自己,而自己直接跟你自己內在的神、佛、天對話,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誰。
其實,這三個就是天、地、人,也就是你的主、體、位;傳統的用字,德、道、行。這邊我們出現了兩個字,一個是「活」,一個是「行」。因為萬物喔,都在活,人的身體也是萬物之一,當然,他也要活活潑潑的,問題是你的心要「會活」就不容易了;而且他隨時處在十字路口,古代,行為的行就是象形文:十字路口。也就是你的心不可能抱著一個教條,一個真理,每天就這樣子活,不可能!若這樣子活,失敗的狀況很多。生命是每一個當下,都要你用心去活,隨時隨地、時時刻刻很真摯地、真誠地用心活,你一邊活,一邊就長進;所以這個行,德、道、行是一貫的(緊密關係)。
再來佛教,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也就這三個。小朋友呢,吸收性心智、敏感期與工作。如果用一個字形容它:覺、活、做;用最普通的話講,誠、實、做。請注意,單字跟複詞不一樣,單字每一個字都很有力量的。
好了,我們今天的目的啊,就是要把蒙特梭利對於嬰幼兒的教育如何貫穿到大人,而成為一個人,這一生的人格完成介紹ㄧ下。後面,當然,還有一道一道生命的門可以打開,尤其在幫別人服務的時候,會有很多新的課題出來,但是如果這些沒有面對,可能就是打亂仗。我一個在書院教經典的人,會以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來作為一個主軸,並不偶然;就是因為我看到,它是一種原初的教育,它是一種生命法則的教育,這個跟我們傳統文化的德跟道是完全吻合的。
所以,接下來,就看我們的社會,懂不懂得有智慧去尊重嬰幼兒,重新確認生命的起點,重新找回我們這一百年迷失的主體。一個人如果沒有格,其實,活再久,沒有太多意義。台灣其實是一個福地,是一個寶島,但是開放後,被整到這種狀態,也沒什麼話好說,他們亂整,還是有人要來整理。我希望大家能夠對這兩次介紹的教育內容,作一些深入的、徹底把它弄清楚。不徹底,浮動,做再多也是落空,徹底了以後,一步一腳印,我們對於文化、學術、教育都可以做一些腳踏實地的貢獻。
文化就是要傳這個道;學術就是用學術方法,把道弄得更清楚,或者對於未知的領域去探索,這就是學術;教育呢?就是要把文化跟學術已經有的結晶,傳給新一代。所以,文化、學術、教育三環重疊,但是,他們各自的職責是很清楚的。
目前,資本主義丟出來的,政客們願意討論的,都是很局部性的東西,但是,生命的考驗是很整體性的,這個中間,好像在拉鋸。這個虛虛實實的人為系統,在生命面前,也是個拉鋸;局部跟整體的拉鋸,人為的消費模式是一個封閉系統,生命卻是這麼無限。上天、覺知是無限的,大自然萬物、宇宙近乎無限,天給我們兩個無限,而我們卻反而在那邊討論人生是不是宿命?而偏偏人還真的喜歡算命,直接告訴你裡面有個覺,是最偉大的生命引導者,卻不要,還去求神問卜。
我會有一點著急,就是在生命面前,局部的封閉系統,一直跟那個整體的需求在拉鋸。再來,就是浮動,浮面的這些作為,浪費資源,又浪費生命。然後,從長遠來看,我覺得台灣現在的力量,如果拿去做有意義的事,真的可以是很精彩的一個生命的呈現。
※ 本文是轉載,摘自「道不遠人,德在人心」第九、十兩章
繁體版 德簡書院文教基金會;簡體版 九州出版社
※ 私人、家庭、個別幼兒園的使用,放棄版權;連鎖店、
涉及商業性印刷、出版、電子書等,保留版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