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5.04.23
德簡書院王鎮華老師逝世五週年紀念
今年是王鎮華老師過世五週年
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活動:
7/19(六)
感謝薛伯輝基金會執行長蔡瑛珠女士支持
下午將在高雄美濃搖籃咖啡舉辦《中道今來》南部發表會
8/23(六)法鼓山追憶:看看王鎮華老師與師母
9/19(五)邀請德簡書院老同學回書院坐坐,分享這五年的生活感受
----
1990年,王鎮華老師放下穩定的大學教職,創辦德簡書院,老師身體力行,在生活中實踐「有主有體,活的感心」,此「主體」,即中道,有了主體,才能善用所能(理性、感性),回到本分。三十多年的書院生活,深入中外傳統哲學、宗教、教育、建築、書畫、茶道、音樂、經典、古籍、武術,王鎮華老師有著跨領域的文化視界。滿懷希望,想把中道帶給每個有緣相遇的朋友,讓這種子在更多人心中萌芽。
即便耆老之年,甚至2019年底才剛脫離急性腎衰竭的險境,王鎮華老師仍不顧家人勸阻,南下參加論文發表會,他奮力把握每一次分享中道的機會,「把每一次相遇都當成最後一面」,令人既心疼又敬佩。
王鎮華老師也是畢生捍衛台灣歷史建築與古蹟保存的學者,在沒有google map 與便利交通工具的年代,王老師憑著一紙地圖,走遍台灣鄉鎮,為珍貴的古蹟請命、為飽受折磨的歷史建築發聲,一次又一次的公聽會、聽證會,一次又一次地上立法院,「修古蹟不是展現個人設計的秀場!」「古蹟與歷史建築必須超越政黨、超越任期、超越選票,用百年的眼光來審慎評估。」「我們要為子孫留下什麼?!」他奮戰了二十幾年,即便知道是「一次性委員」,他依舊挺著瘦弱的身軀,講該講的話,做該做的事!
建築設計出身的王鎮華老師,每一份講義都是他領悟凝聚的精華,為了準確傳遞,排版精準要求,都是無數次與書院助理往復修改的成果。王老師過世後,看著書桌周圈滿滿的講義與心得筆記,我們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將他細密精準、大氣悠然的生命體系完整地呈現給大家。
2020 到2021 年老師跟師母先後離開了我們,來不及消化悲傷,我們倉促接下德簡書院文教基金會的棒子,在 2020年八月先出版了紀念老師的小冊《紀念文集》;九月出版了王鎮華老師費心一年準備的《中道今來——書院三十週年紀念文集》;2022 年 12 月,歷經無數的眼淚與掙扎討論,終於出版了紀念老師、師母的《信步回家》。
老師傾其一生的易經套書《中道今來》是在黃淑貞老師的統籌下,於2024年一月初問世。王鎮華老師認為《易經》是天底下最明朗的一本書,簡明深刻。這套書起源於 2014 年到 2015 年老師在奉元書院講《易經》三十五堂課的逐字稿,黃老師花了三四年時間整理校對,再帶領我們編輯團隊彙整討論又三年,才完成這套書。全套四冊收錄了奉元易經課的講義、三十五堂課逐字稿以及王鎮華老師有關《易經》的重要論文。王老師用中道「心台文主體位」的體系將易經六十四卦歸位,還記得他整合完後,曾激動地說這樣的歸位體系,他是第一人!
在推廣《中道今來》易經套書的過程中,感謝大家的捐款與各種形式的支持,協助我們度過重重難關,支撐書院以出版形式繼續走下去。
疫情過後,世界經濟萎靡不安,我們在台灣南北舉辦《中道今來》發表會、小而溫馨的展覽、持續更新網站、整理王老師生前的書稿、文章,出版成書,也隨著整理書院的過程中陸續發現王老師歷年的精彩畫作、手稿,還有許多老師生前計畫出版、完成度高的遺作,以及德簡歷來重要影音課程,諸如主體性的設計、老子、六祖壇經、中庸、大學、詩經、生命課題等。王鎮華老師以生命凝聚的這些珍貴紀錄,有待我們繼續努力,延續老師與師母的心意,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老師,體察這份純粹而深刻的中道。
書院長年協助老師工作的鴻群回憶,老師早上工作前經常會整理他的夢。中風前的某一天,老師夢到他爬上一顆很高的樹,一直爬一直爬,爬到了樹頂最高處。樹的枝幹非常柔軟,慢慢彎曲、非常溫柔的,將他放到地上站好。
中風後的王老師說 :「像Mat(王老師的看護)這樣簡簡單單活著就很好。」隨手一指書桌周遭的書、文件,「都可以丟掉。」
爬上,最高的大樹。
如今,已溫柔落地。
老師的課就是他的生命體證,始終貫穿他夢裡的心意。
各界的捐款與關心,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,謝謝大家陪伴,願我們一起努力,繼續走在文化的道路上。
祈願 平安
德簡書院 王采元 王學梅 李鴻群 敬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