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3.09.08
古蹟,我心頭的幾句話 ── 在爭權奪利中,默默做千秋大事
尊重自己的傳統,
才會珍惜古蹟。才知道它是寶藏。
這是最光榮的一種吃不完的祖宗飯,
因為他們當年起造時的心態──「安身立命」就有超越一生的胸襟。
看歐洲對古蹟維修、活用的嚴謹與智慧,
不禁感動、汗顏、著急梗塞心頭;
古蹟更像一位無語的智者,你不尊重他、粗魯待他,
他只默然── 離你而去,且一去永不回頭。
而你居住的環境再熱鬧、再多強大的刺激,也擋不住與內心一致的空洞化。
*
《尚書》裏說:「有無化居」。懂得神藏於形,生活才能過得有精神。
載運著人文厚度、歷史精神的古蹟,我們要以經濟政治社會各種實力去支持他!
否則,
我們是怎樣的一群人?
金錢、權力、公關、輿論……
不要說面對生死,
僅僅面對生命,
這些赤裸裸的力量
到底帶來多少生活意義?
東和襌寺被拆,三峽老街難保,兩位朋友先後打電話來,說老街評鑑會議中,居民鼓噪,歷史學者大多贊成解除古蹟之名,兩位古蹟名家也贊成拆,有人缺席,有學者在現場被拉扯、被噓鬧……再下去怎麼辦?電話中感覺到大家心頭沉重……。
台灣古蹟的命運,已發展到尖銳考驗的時刻:
居民已知抗爭有理,卻不知古蹟的價值與利益。
政府主管平時不落實法令與執法保障,臨時推給評鑑委員會;只想保官,誰管古蹟。
學者專家在群眾威迫之下,為古蹟還要冒肢體屈辱之險,
值得嗎?全世界有這種道理嗎?
好了,按此趨勢古蹟還有什麼希望?
誰來照顧像古蹟這類整體而長遠的文化價值?
誰真懂而說得清楚整體而長遠的價值?甚至古蹟巨大的經濟利益?
── 要說給誰聽?誰又肯聽?
平時不重視,臨事強調、強調,這下行不通了,
眼看:「不是因無知而喪失,即是因挽救而遺愛」,我們已經臨到了真正的文化時刻!
我心頭有幾句話 ──
屋主:
一個人一輩子能用多少錢?
生活享受、富裕重要,還是感情豐厚的環境重要?
像台北那樣的高樓大廈有人情味嗎?生意好做嗎?
政府主管:
你們有行政責任。
公家人就是要照顧公的立場── 整體而長遠的立場。
文化時刻,學者專家文化人的責任最大:
多年來,古蹟事件拱出了不少古蹟名家,我卻很少看到那個古蹟被完整的保存下來。
「古蹟維修的破壞,遠大於歲月的剝蝕」已是笑不出的荒謬笑話。
我恥於:個人出名,而群體長遠暗淡無光!
屋主、政府、學者專家:祖先給了我們什麼?我們留給子孫什麼?
文化時刻,也是一個大轉機;但一因循就完了,人的價值卻在「心神能察覺,實踐能活出」。屋主、政府、專家、乃至任何關心鄉土文化的人── 清醒,抉擇,站出來
一切可以不同。
82.8 《空間雜誌》 49期
82.10《雄獅美術》27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