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簡書院

2023.08.30

半生建築,半生文化── 兩次隨機發言,說出建築文化的實踐心得

在《粗獷與詩意》書中我有一段話,

論及現代與後現代建築的吸收與消化問題;

真正吃甚麼都長肉、長精神的,

只有少數像王大閎先生。
 

看到老中青三代建築人,聚在一起談第一代建築師的作品,大家沈浸在回憶的歷史中,很感動,好久沒這種美事、好事了。雖然,隱約中也觸動了一些心驚的時代巨變,相信秉持獨立與自由的精神,亦即在自發性與開放性的氛圍中,我們可以克服任何的阻隔,重新找回孩童時的真誠、舊愁裡的熱情。

離開中原18年,再回中原一年,極思以人文心得回饋我熱愛的建築,卻發覺大學的生態變了。在退職茶會上,我講了三點:(1)卓越:敢面對大家不敢面對的,才算得上卓越。(2)創新:創新要先瞭解創生(上天演化創造的生命本身),才不會在解決問題時,製造了更多的問題。(3)永續:讓創生的原生狀態,生生不息的傳下去才是永續,此即配天。

這兩次聚會,也讓我有四點感想。

(1)多元社會的各專業,應面對生命的整體內涵。學術專業若缺乏天人之際的「高度」,建築專業若缺乏天然生命的「廣度」,不為生命設計,感受不到天性的滿足,這種專業是走不下去的死胡同。

(2)人心是有教養或立格的「深度」問題,這不是知識、技術、學位的問題,這是成長、成熟的生命課題。以學習中西建築為例,「吃什麼拉什麼」即抄襲,「吃什麼都能長肉」即消化(善學),「學什麼都長精神」即復活,這學習背後是有人格主體的問題。至於「假冒」唬老百姓不懂、迎合官員愛現,以為真懂不再,那就是沒格的人會做的事。一時譁眾取寵,終成廢墟笑話。榮譽與恥辱,於今只剩一紙之隔。有格的人永遠學習,肯下工夫。

(3)現代化考驗著全球各民族的傳統文化,那就是「創新與配天」、「學院制與師徒制」、「橫向移植與主體詮釋(靈根自植)」等課題。

(4)一切的關鍵在思想與認知上。我們若趕緊恢復不思想的思想方法 ── 即直心之德,以德行的覺知平衡理性的認知,即以「不證自明」平衡實證、論證,保持傳統文化的優勢還來得及。德的定義即:「直心、覺知、心光、自明」,德性也有一套知識方法論:面對全局有「覺照」、把握重點有「覺知」、穿透現實有「覺察」、心光乍現有「覺跳」(第一時刻或特殊時刻跳出來的覺)。 

大閎說:「從文化的根,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,發展出新的中國建築」這根主軸,就從本心之德開啟,考驗在生活之道。這主軸貝聿銘先生沒面對,北京奧運建築沒面對,王大閎先生面對了一輩子,他就是有格。

現在看不起別人不難,看不起歷史也不難,「尊重」已成現代美德,因為現代生活似乎人人自顧不暇,達不到對生命應有的尊重。這次聚會,有種尊重前人的感覺了。不要忘了肯定生命、信任生命、活出生命、感動生命!

生命與配合生命的設計,才能展露一種簡單的豐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