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23.08.26
原來生活可以這樣
2010年我進入書院擔任老師助理,到2020年老師離世,正好在書院工作了10年。每星期的周一到五,每天早上8點半到12點,抵達書院時,總是看到老師已經坐在書桌前,閱讀、整理筆記或卡片,寫文章、寫講綱或寫心得。他說,這是他的「朝澈」,不是ㄔ字旁的徹,是清澈的澈。
會到書院工作說來是因緣際會,我就住在書院附近,當時孩子漸漸大了有些空閒時間,希望找到一份能兼顧家庭的工作,不與社會脫節。學會計的我,沒有一丁點文史哲訓練或背景,剛開始的工作生澀又緊張,老師靜靜指出我該修改的地方,有時反覆多次,有這樣的空間,我慢慢靜下心專注在工作上。但偶爾將老師文稿輸入成電子檔時,因太過沈浸而不自覺將自己的想法寫上去,後來才知道這算是犯了老師的大忌。他不僅沒有一句斥責,甚至連說話音量稍微大聲一點點都不曾有過,永遠平常而耐心地告訴我這裡該怎麼改、那裡不需要更動,直到我完成符合他心意的成品為止。
老師會找我聊天,他喜歡透過聊天整理思緒。我也會提問,有時不是什麼大議題,大多與生活有關。我有兩個個性完全不同的小孩,到底該怎麼教育才對?「不要天天跟孩子講道理,要談,就放下父母的姿態,真正跟孩子有一個心靈懇談」、「跟孩子站在一起,尊重他們」,「做為媽媽要對孩子有無限包容,他們懂」……我常被老師這樣一段話或一句話而感動。老師聊天時說出來的話平易近人,一點都不難懂。「如果我去外面講課能像跟妳聊天時一樣,就成功了。」他嘆道。
十年來整理老師的文稿,能看到他的變化:從早期敢說敢做敢批判的真性情,比如他說創新要配天要有人味,解決建築的問題不是從建築本身,而是從文化入手,文化才是根本,他說他不悔少作。到後來,從靈光乍現的吉光片羽或是日復一日的累積、沉澱、整合出以「心台文主體位」為架構的中道文化,特別是2014年到2015年在奉元書院開講的35堂易經課,老師說他收網了,已經不僅僅是惪與道的理念,更著重日常生活,每天只做一點點本分事,努力成長。那時他做了一個夢,夢裡他站在枝繁葉茂的大樹上,柔軟舒暢的枝條將他從高高的樹梢輕輕的放到地面上。「這個夢很能表達我」,他說。
老師平日專注做學問,師母默默承接日常生活種種,是一股穩固支撐的力量――憑一己之力完成繁雜的家事,跟著老師各地講學,一手打理交通、行李等雜務,夫妻一同外出遠遊卻沒有任何景點遊覽行程,只有講學或偶爾的餐敘……換成是我,不能接受,她如何能無限包容而從不抱怨?師母的回答讓我學到了「讓」,不是揣著「我不能這樣」的想法去忍耐忍讓,而是首先要理通自己的心情,清楚知道「我要什麼」。師母送我一張書法小卡,上面寫著:接納、順應。
書院生活離不開喝茶,也有很多人送茶,老師與師母愛物、惜物,不挑,大部分時間什麼茶都喝。老師說,喝「萬人茶」。偶爾犒賞自己才喝老茶(老師胃不好,只能喝這種發酵過的茶),他對當年唸成大時學校附近賣的老茶滋味念念不忘,後來一直在尋找那個記憶中的味道。後來,師母在聖德科斯找到一款茶,味道跟當年那款老茶很像,老師很是喜歡。他很可愛,直接打問老闆:有沒有放肥料、有沒有用農藥?説自己很喜歡這隻茶。他跟老闆聊種茶,聊喝茶,話家常,心靈相近,真誠以待。掛電話前老闆説:這茶,您還是少喝一點……
書院十年,眼見老師與師母認真做事、享受生活,我才知道原來生活可以過成這般模樣。老師與師母,兩個看似平平凡凡的人,每天本本分分、歡歡喜喜做自己能做的事。孤獨也罷,不被社會接納時有所苦悶也罷,不管昨天發生什麼事,今天早上起來仍然認認真真做一件事,認認真真與人相處,打從心底相信自己的工作有益於他人與世界,時有心得並樂在其中。
我生性固執而單調,所經歷的一切形成個人習氣,與人保持距離感,不太接受他人想法,別人也無法深入我的內心。我不敢說書院工作經驗讓我改變多少,但老師與師母「綠油油 兀騰騰」的生活型態,像是給出一把鑰匙,提醒我不要一直沉浸在個人固有狀態中,即便固執、空白如我,也可能有轉動習氣、享受活著的每一天,是吧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