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簡書院

2023.08.26

懷念阿玎

2021年3⽉2⽇早上接到訊息,阿玎⾛了。

學梅和采元去處理必要辦理的事項,仲達低聲唸經⽂,我默默地站在旁邊,那張臉沒有因病痛難忍的愁苦,沒有平⽇蹣跚⾏⾛的⽼態,⽪膚光潔,依稀回到年輕的美麗容顏,平靜祥和地⼊睡。是脫離苦海?是終於和摯愛⼀⽣的⼈團聚?她為⾃⼰撰寫⼈⽣的最終章。

葬儀社的⾞⼦來了,學梅處理事情還沒回來,采元和志傑陪同阿玎上⾞,我默默地⽬送阿玎上⾞。
 

訃⽂好像⼀篇故事的結尾,湖畔年輕⾝影的照⽚⽴刻就把我拉回到那熱情純真的年代。

認識阿玎是從臺南⼤學路18巷的寓所開始,房⼦裡有壁爐,院⼦裡有柳樹,客廳很⼤,西格瑪常在這裡分享讀書和⽣活的⼼得,在真理愈辯愈明的前提下,各⾃闡述⾃⼰的想法,激盪出思辨的⽕花。從⼩梅還在阿玎肚⼦裡,到⼩梅在屋內外穿梭,晚上阿玎帶⼩梅進房⼊睡,客廳戰⽕未熄,仍然煙硝四起。

除了經常理性論戰,也有柔性的⼀⾯,有⼈唱歌有⼈唱詞,有⼈背誦古詩,有⼈吟誦泰⼽爾的詩,還有⼈即席寫新詩。也曾在客廳開舞會,跳舞的⼈各跳各的,有⼈跳流⾏舞,有⼈做運動操,不跳舞的⼈聊天講話聽⾳樂,有⼈放幻燈⽚,影⽚的⾵景圖像印在舞動者的⾝上。

有個週末,我們⼀群西格瑪跟著他們夫妻回⾼雄的家,阿玎張羅我們吃的喝的,安排我們的住宿,我們玩得開⼼,完全沒想到她的⾟苦,⼀直到⾃⼰開始操持家務,才了解她無怨無悔⼀路⽀持先⽣的付出。

從⼤學路18巷開始,隨著他們住所的遷移,西格瑪聚會的場所也跟著更換。我去過臺北⽔源路的住所,新⽣南路阿玎的娘家,臺北縣秀朗路兩層樓的房⼦,臺北合江街、中⼭北路七段租住的地⽅,最後⼜回到新北秀朗路阿玎設計的⼤樓。

不論在哪裡,只要是在他們家聚會,阿玎總是親切的招呼我們吃喝,讓⼤家專注在主題的討論,很少發⾔,但有時論戰激烈,也曾看過她靦腆⼜急切地為先⽣的思想體系辯護。

從⼤學路18巷就進出王家寓所的⼈,都曾⾒證他們夫妻美麗堅貞的愛情,感受到王鎮華對知識、⽣命及⽂化傳承的熱情,享受過阿玎溫暖如家⼈的照顧。阿玎的離世⼜讓我看到她剛毅果決的⼀⾯,⼀個讓⼈懷念且敬佩的⼥⼈。
 

阿玎⾛了,是⼀個⽣命故事的結束,西格瑪曾在這故事不同的章節裡出現,他們夫婦也是我們⽣命故事中的⼀部分,曾⼀起揮灑過青春的西格瑪,都領受過阿玎如春⾵和煦般的待⼈⽅式,現在不論在國內國外,不論是否常⾒⾯,都懷念阿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