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簡書院

2023.08.26

我認識的阿玎

那一天,我鼓足了勇氣按了大學路18巷20 號的門鈴。應門的是王鎮華,問明是來聊聊的就延我入內。幾句問答後,阿玎捧上一杯熱茶。正好小范衝進來,他說:我怎麼沒有茶!老王說:這是阿玎的迎賓茶,第一次來的人才有的。這杯茶緩和了初進西格瑪的忐忑、不安。

當年還沒有小屋,王家是西格瑪的大本營,開會、聚會、閒聊都在這裡,我就此成了常客。那時阿拉和小范是王家的房客,一次我到時王家三口正在吃飯,阿拉在飯桌旁跟他們聊天。阿玎問阿拉:這剩下的蘿蔔湯你要不要喝?老王說:剩下的怎麼叫人家喝!阿拉二話不說端起大碗公就喝了。阿玎說:我就知道他愛喝!我當時滿頭問號???房東怎知房客愛喝蘿蔔湯!彼此怎都不介意是吃剩的!他們怎會互信到這種程度!這不就是家人互相對待的方式嗎!

楊世芝、喻肇青夫婦邀彭呆和我去他們家做客,說要介紹我們給王鎮華夫婦。當天主人家才知道我們跟阿玎、王鎮華熟到不能再熟。彭呆見到老王一定抬槓;我則從阿玎那兒學到很多很多。我說起大學路18巷20號的過往,喻教授教聽得津津有味,一直催多說一點,多說一點。跟老王學到的大家都一樣,大家都知道,跟阿玎學的,是阿玎對我的不傳之秘。

阿玎會做菜,當年她常作紅燒肉排招待西格瑪,光是那醬汁淋在白飯上,就足足令人猛扒二碗白飯。蛋餃還沒商品化之前,阿玎就教我和戴愛珍做蛋餃。蛋皮要薄,火要極小不能焦;內餡要多,皮不能破。愛珍和我忙一整天,做不到五十個,當晚吃火鍋一下就被搶光了。臺灣人不會用紅蘿蔔,我媽媽算是會燒菜的,她也極少用紅蘿蔔,頂多切一點細絲配色,紅蘿蔔有一股草腥味,加多了會被嫌。阿玎把大量紅蘿蔔切得極細,加入肉裡,再調入烏醋,草腥味就不見,留下紅蘿蔔的鮮甜。紅燒獅子頭,就是阿玎教我的,從剁肉泥到調味,到團成球、下油鍋慢火炸、最後燉煮,一一把手傳授。天知道我杵在18 巷20 號的時間有多長!

有一天黃昏,阿玎正給小梅剪頭髮,看到我,阿玎打手勢、唇語:趕快讚美。小梅瞪大眼睛,仰著臉看我。小小孩對於變換髮型竟然會這麼不安,阿玎都覺察了。

西格瑪聚會雖都在老王家,但阿玎很少參與。一次大概是閒聊吧,阿玎忙完也過來加入,大夥盤坐在王家客廳。黃昏了,點起蠟燭,老王突然提議請阿玎背誦白居易的琵琶行。阿玎真的就背誦起來,朗朗的聲音,柔柔的語調,抑揚有節,眾人如醉如癡。此景此情,細算起來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!

最後一次看到阿玎是幾年前春節後西格瑪在臺北的聚會。說是不要太麻煩阿玎,參與的人都帶一些餐食。整個早上只見采元廚房、客廳來回穿梭,不見小梅和阿玎。我踅到廚房,阿玎正在燉煮全雞,知道我胃不好,舀了碗雞湯叫我先暖胃。我說大家都帶了餐食,怎麼你還是這麼忙!阿玎說:沒辦法,就是這樣啊。那神態好像是:王鎮華的事、西格瑪的事我都擔了。

王鎮華曾經評述各種血型的性格,他說到O型,平日穩穩當當,但是胸中有一塊大石頭,踢到是會傷筋動骨的。他又追加一句:阿玎是O型。當時我想,王鎮華認為阿玎是堅強的。

阿玎,溫柔、細膩、堅毅。這是我認識的阿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