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簡書院

2023.09.08

不只是因為愛——學梅補遺

看了父母往生以來,各方珍貴的紀念文章,決定深入所記掛的。
 

一)從父親所言,是否與多數人有距離談起……

在⽗親身邊觀察,珍視⽗親的⼈從各⾃主體⽣命的經驗、直覺來領會他。

⽗親⽂意凝鍊,表達精準,讓聽者有種⽣命的映照、洞穿。他觸動⼈的部分超乎⾔語。有時候我們不確定⾃⼰懂了,但已被觸動。

受他影響的人來⾃各⾏各業,很多是家庭主婦。我們看到他蹲在⼯地,跟學有專精的師傅、或是計程⾞司機、各種市井⼩⺠,傾聽對談⽣活經驗。回書房他紀錄⼩⼈物⽣動⼼得,跟親友學⽣分享。他願意時,他感興趣的是,各領域⽤⼼⽣活的⼈,真誠流動的⽢苦談,這時的他可以跟任何⼈交朋友。與此同時他珍視自己的時間。花多少時間跟是否花時間在哪個人、事上,他保持直覺的主動性,不一定是理性的。比方待出版的稿債不少,卻花很多時間完備他臉書重要的心得。關係中,如果他不想說話,決定做自己的事,他很明快沒有不好意思這種包袱。是一個自己的態度很明確的人,沒有人可以勉強他。從我很⼩看到他⽼,他過濾的關係,只有⼀項,就是⼈品,感覺不對的⼈親近他不接受(主觀直覺的選擇,旁⼈觀感不⼀定合理)。母親說二十幾歲父親剛畢業的時候,同班有個希臘同學口音很難辨識,跟他講話非常累,全班同學都躲得老遠,包括我母親。父親卻能聽懂他,兩人常能聊得非常久、聊得非常開心!他常找父親聊天,父親很珍惜他。人品、態度、簡潔、深入,是他敞開的要件。部分飽讀詩書、有定⾒學者、在某些領域出⾊的領導,在接收他的⼼得或表達上有時相隔是真的。有時他⼈不⼀定想聽完他開講是真的。他熱忱,想把⼼得⼀次說完,⻑度跟時機,影響別⼈聽話的意願。有時他在究極、整理抽象的過程⾛太深,這時候是離⼈遠了。

⽼學⽣跟家⼈知道,任何時候有實際的⽣命問題問他,他深⼊淺出、對準痛點,穩穩找到適合的⼼態、⾯對⼤結構的實踐⽅向,這⼀點他⼗分精彩。所以我⾃⼰喜歡聽他講中國藝術的特質、基本設計、建築……這類有具體、實體幻燈⽚解說、實作相扣的主題,或他對真實的⽣命困境提問的回答。
 

​​​​​​二)

父親跟我強烈碰撞後冷戰,我還沒轉台──彼此沒低頭沒道歉,還在賭氣時──他往往⾛來,主動牽起我的⼿,在客廳繞著圈跺步,我們倆靜靜的收到了彼此的善意與愛。很多夜晚、午後,我們在無⾔中的⽐肩中和好。不⼀定主動再提相關,但⾯對類似主題,兩人都學會尊重對⽅的感受。他曾看著我的眼睛說,親⼈不需要說那麼清楚、爭到底。⼀位研究古物的專家陳明福叔叔跟他⼤吵⼀架,結尾爸主動開⾞送他回家。爭執點兩人各有立場,他更珍惜兩⼈多年的友誼。

中⾵後第三個⽉,他最後⼀次參與⻄格瑪聚會。在我看來,他是精神的,臉龐閃耀著少年神采,從未扭曲過⾃⼰,直到中⾵過世。

孟洲叔叔曾説父親是⻄格瑪靈魂⼈物,「⻄格瑪每個⼈都很精彩,但每個⼈都是單獨的,沒有人像他這樣,把所有⼈都串了起來。」
 

三)

⽗親原⽣家庭經濟早年無虞,成為他⽣活的氛圍,也許因此⽗親終身保有一種經濟上⾃由的態度,很少爲錢煩惱沒錯。但也不會不管家。⺟親告訴我,⽗親終身有種運氣,為了理想做了什麼,沒錢了……另⼀個賺錢的機會就來了(我承認⺟親開源節流這部分,很⼤穩定幫助了我們家)⽗親雖不營求富貴,也不會逃避責任。在我的認知裏,該⾯對頭路時,⽗親有⽤他⾃⼰的尺度解決。

⺟親戀愛後,她世界剩下⽗親跟⽗親的朋友、學⽣。⽗親很少願意外⻝。開會、講學常邀請談得來的朋友、學⽣⽤餐再敘。這些關係中,⺟親所做如同杜淑芬戴愛珍⽂中所述。同時她冷落了⾃⼰原本的好友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
四)母親交友狀況的改變

仔細問過母親,跟經濟狀況無關,是出於戀愛。同樣狀況也發⽣在她與⺟家的互動,她妹妹提到她在母家更沈默寡⾔,停留的時間更短,放假回家沒多久,總急急的奔回校園。

⽗親交遊廣闊,學⽣眾多。⽗親在各領域結識異⼈,這部分的照顧付出的,不亞於⼀般⼈私⼈關係所耗費的⼼⼒、時間,⺟親妥善的處理了,期間她也收獲這些⼈對他們的友誼與敬意。所以在社會關係上,我⺟親並⾮真正的孤獨。

在家庭中,她關⼼照顧著每⼀個⼈。以她跟我的關係,⽗親不喜⼈多⾔,但⺟親卻很願意傾聽我,不只是因我的需求,聽我講話,我清楚的發現,她⾃⼰也想聽。⽗親曾說要做我的好朋友,這⼀點我認為⺟親做到了,她是我的摯友。所以⺟親不缺跟⼈的連結。如把⺟親這部分選擇的責任,緣於⽗親的⾃由,我認為是不公平的。

⺟親的世界很簡單。有了⽗親以後,她眼中,其他已無法顧及。她顧及到的是,關乎⽗親的⼀切。可以說,她的眼睛看向⽗親,她願意。精⼒有限,專注在她可以照顧的範圍。我認真跟她詢問過,她無意實現⾃⼰的抱負、⼯作、積極⾃我社會實現那些, 投注在「她的家」之中,年輕時對⾃⼰選擇的內容完全無悔。有一點李文珍老師叨念我一直沒有提到的,母親這麼努力「不光是因為丈夫的問題,而是因為她知道,這丈夫講的是非常必要的!現在還沒有這樣講的,她就覺得很了不起,所以一定要拼著命也要把他照顧好,把課講好。是因為他腦子裡有這樣一個構想的世界,就希望大家聽完了,能夠這樣想去做,那世界會有……」李老師提到時,我只記到這兒,談話中字句表達不嚴謹,但整體旨意的確是母親長期提醒我的:「爸爸講的真的很好,他做的事很重要!我們要全力配合他,讓他能完成他的工作!」所以母親的選擇,已不只是愛情而已-她的愛情裡,蘊含了她認同的價值,追求的精神世界在現世的落實,也可以說是活出她真正的理想!他們的生命已交融到彼此砥礪成長……父親所述及的,早已成為了兩人的終身志業!這一刻從何開始?也許從接觸到父親這個人,就開始了這兩人的旅程。

母親往生後,學梅從類似父母的身心操作,體會到父母親執著、認真對身心的擠壓。

臨了身⼼皆苦(類帕金森症候群)之時,母親慨嘆⾃⼰選擇的累積下,讓⼈⽣最後階段,承受身⼼⼤苦。她⼀⽣照顧全家,難解的⼼事透露的不多。
 

五)

鄭⼀⻘在〈過海最後的儒哲 悼亦師亦友的王鎮華⽼師,我們的王⼤哥〉⽂中提到王⼤哥曾告訴她,他到⿈⼭腳下沒上⼭,年輕的他想古村落會消失,但是⿈⼭永遠在,可以找時間再去。到他往⽣,終無緣再去,對深⼊書畫的⽗親來說,這選擇是⼀種割捨。⽗親建築⾏腳⾜跡遍佈中國跟全世界。此⾏發⽣在對岸還沒有開放交流前,很多⽼建築當時還保存著,⽗親留下⼤批幻燈⽚成為珍貴的歷史性紀錄。這段⽂字紀錄了他對時間使⽤,做選擇時謹慎的態度。

 

六)

如果問我怎麼理解⽗親的離開?我個人覺得選文裡丁亮〈世間相遇,都是久別重逢〉說的最類近。

⽗親想要⼀個⾃然的⽣活。左腦受傷的他拒絕了針藥。

我告訴他有腎臟病糖尿病的他,這樣會死,他說不要亂講話。

當他從身體發現⾛向死亡的變化,他說就這樣吧。

我們從發現他抗拒醫療開始,對所有可能影響他的親友求助,幾個⽉試著找⼈幫他理解醫藥跟身體的因果關係。探望親友充滿情感的聽他說話,沒有人在這個任務上得到進展。或者以⾃⼰的⽅式「單向輸⼊」,⽗親這頭沒有接收到,失語症的他,聽不懂,多過(⾔語)表達的能⼒ 。

⾏⽂⾄此,⽗親「不打針、不吃藥、不就醫」,並存可能他知道或不知道帶來的後果。⽗親可能的態度,⾒丁亮上文

在最後幾天,他泰然接受⾃⼰選擇的發展。在我詢問了送醫的疑慮後,在⾃⼰家中的床上離開。(病重的他曾在醫院清楚表達,不願意死在醫院)

我想此中,有不是為了殉道的,有為了⾏道的,也有平靜的⾯對所選擇的,也有屬於他的決絕。

但感謝所有過程中聆聽我們,讓我們全家得以喘息的親友、同學們。

父親、母親最後⼀段顛頗難⾏的路,有你們溫暖的互動,讓我們多掙扎了更久,讓我們⽬睹了不同陪伴方式的動⼈。這⼀段記憶鐫刻在我們⽣命中……。